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33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33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7 18:29:51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课后篇一起巩固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2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辨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
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原文指出“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由此可知选项表述“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有误。C项,由“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可知“‘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由原文“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可知选项表述“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错误。“整体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古今中外可能都存在,“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与“整体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并不等同。故C项不正确。D项,第四段中指出,整体思维在儒道两家学说中均有体现,故不可将“儒家思想”等同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所以选项表述“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理解不当,故D项不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是论述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
B.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涉及论证内容。由文章末段指出“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知“阐明了其现代价值”合理。但文章第一段在论述“整体思维”的内涵时谈及西方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与“整体思维”相一致,这只能说明中西“整体思维”间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二者的“渊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答案C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其推断的原文依据是文章指出中医“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辨证论治”,又指出“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可知,“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是恰当的理解。但中医问诊运用整体思维,是对人体、自然与社会综合考虑的过程,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的推断只是片面选择其中的某一方面,此推断并不成立。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抗金名将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让大部分人对贺兰山      。如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在南北长200多千米的贺兰山腹地,神秘的岩画世界,向世人展现了一条      、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
在沟谷两岸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布着300多幅贺兰山岩画,这些岩画      广泛,大至表现日月宇宙,小至描画动物足蹄,并有狩猎、放牧、舞蹈的场面,岩画艺术造型粗犷奔放,构图      ,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其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远古先民刻画了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寻觅那些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们的踪迹,(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三千至一万年前刻画了远古先民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
B.记录了远古先民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
C.刻画了远古先民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
D.在三千至一万年前记录了远古先民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
答案B
解析“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是岩画内容所反映的时间,并非刻画时间,应移到“远古先民”后。据此可排除A项、D项。C项中,“刻画”与其后宾语“图腾信仰、社会习俗”搭配不当,排除C项。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耳熟能详  眼花缭乱  题材  朴实
B.司空见惯  扑朔迷离  体裁  朴素
C.耳熟能详  扑朔迷离  题材  朴实
D.司空见惯  眼花缭乱  体裁  朴素
答案C
解析“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此处应用“耳熟能详”。“眼花缭乱”侧重写人的感受,“扑朔迷离”突出事情本身的特点。文中形容艺术长廊,应用“扑朔迷离”。“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中介绍岩画的内容,应用“题材”。“朴实”,形容讲究实际、不求虚浮,可用于思想、感情、做事等方面。“朴素”,形容讲究自然、保持原样,多用于衣着、陈设、生活等方面。文中说岩画的构图特点,应用“朴实”。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来自远古的信息,隐隐地通过风传达出来,这些最初的印记镌刻在岩石上
B.只有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在风中向后人们隐隐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
C.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是来自远古的信息,隐隐地通过风传达出来
D.这些最初的印记镌刻在岩石上,在风中向后人们隐隐地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
答案B
解析根据文中“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可知下文应该写岩画“言说”的内容,并且括号内所填句子要与“我们已经无法寻觅那些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们的踪迹”构成转折关系。A项的主语是“来自远古的信息”,与前文衔接不紧密。C项和D项缺少关联词语,与前文衔接不畅。故选B项。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迄今为止,还没有①                    。现有人工智能系统的通用性较差,这与其计算理论基础和系统设计原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图灵机模型取决于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程度,②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存储程序式计算,③                     ,无法根据外界的变化演化。而我们的大脑却是一个出色的、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的通用智能系统,不仅能举一反三,处理视觉、听觉、语言、学习、推理、决策、规划等各类问题,还可以在学习和发育过程中不断适应和进化。?
答案示例①一个通用智能系统能接近人类水平 ②因此人限定了机器的认知 ③程序也是预先设定好的
8.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春联又称“春贴”“桃符”,是过年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时,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把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春联来源于过年喜庆元素“年红”及古时春贴;它对仗工整、简洁精巧。它意味着春节开始,人们以之表达美好的愿望。(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学习活动一】
认识逻辑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
人的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
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判断组成的,因此,我们在认识逻辑时,必须了解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知识。在此先介绍一下有关概念和判断的知识。
(一)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等。鲁迅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己明明偷了别人的书,却死不承认,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回答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别人为什么笑他?因为“偷”和“窃”是一对同义词,意义虽有细微的差异,但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则是完全一致的。“偷”和“窃”在概念上本是全同关系,孔乙己却硬把它们说成全异关系,企图以此来蒙混过关,结果当然就引来了嘲笑。此外,如“学校”和“中学”属于包含关系的概念,“青年”和“学生”属于交叉关系的概念,“战争”和“和平”属于矛盾关系的概念,“黑”和“白”属于反对关系的概念。
【活动任务】
1.下面对某些概念下的定义都不够准确,其错误是什么?
(1)商品就是劳动产品。
(2)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内容。
(3)新闻就是对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比如战争、犯罪等)的报道。
(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答案:(1)定义过宽 (2)循环定义 (3)定义过窄 (4)比喻定义
2.下面对概念的划分错在什么地方?
(1)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参考答案:(1)概念“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三者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2)“女同学”与“团员”“班干部”之间有重合。(3)分类标准多样,不能并列在一起。
(二)判断
进行思维活动固然离不开概念,但最经常运用的是判断。因为概念总是分散的,需要把它们组合成判断,才能进入思维过程。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比如:“在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杨利伟。”“2019年中国女排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些句子都对某一事件作出了明确判断。而像“今天会下雨吗?”“请把烟灭掉!”这样的句子则只是表示疑问或祈使,而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
【活动任务1】
指出下列判断错误的原因。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参考答案:性质判断不当,“雄鸡”不是“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参考答案:否定失当,多用了一个“不”。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参考答案:“老师”和“作家”有交叉关系,不能二选一。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参考答案:前后内容不对应,可把“和”改为“或”。
【活动任务2】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参考答案:两个“鲁迅的作品”意思不同,前一个是集合概念,后一个是非集合概念。
2.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参考答案:既然是拿破仑的头骨就不可能是他小时候的头骨。
3.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参考答案:
“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要么赞成读,要么赞成不读。
【学习活动二】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不合逻辑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否定误用、一面对两面、强加因果、以偏概全、不合事理、主客倒置等。
【活动任务】
指出下列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1.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参考答案:划分不当
2.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
参考答案:自相矛盾
3.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参考答案:强加因果
4.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学习活动】 认识推理
推理,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推理往往要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有选举权,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了。”这些都是推理的语句表达形式。
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包含着一个“三段论”:“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这种推理的形式是通过两个前提(即“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和“我们不是圣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会出错的”,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圣贤”。
传统逻辑按思维进程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或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或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特殊或个别前提推出特殊或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活动任务1】
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两职,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过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的问题。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战屡败。
你能推断出他们三人各自的职业吗?
参考答案:姓王的是话剧演员、作家;姓刘的是音乐家、诗人;姓陈的是美术家、工人。
【活动任务2】
请简述下列案例的推理过程。
1.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参考答案:前提“如果出使的是狗国,就从狗门入”,楚国不是狗国,结论“所以我不从狗门(小门)入”。
2.《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参考答案:石兽掉入河中,可能在掉入点(水中),也可能在下游,也可能在上游;水中没有,下游没有,所有一定在上游。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参考答案:北京的白菜在浙江比较稀少,很珍贵;福建的芦荟在北京很稀少,很珍贵,所以任何东西如果稀少就很珍贵。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参考答案:如果有人私(偏爱)你、畏你、有求于你,就不会对你说真话,所以你就会受蒙蔽;现在宫妇左右私(偏爱)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人有求于王,所以他们不会对君王说真话,所以君王就会受蒙蔽。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论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还是独自思考问题,都要经常证明什么或反驳什么,证明与反驳都叫作论证。
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要学会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在写作议论文时,我们要学会间接论证,学会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活动任务1】
读短文,填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  子
惠  子
论据:子非我
论据:子非鱼
隐含前提:不是我就不知道我的想法(知鱼之乐)
隐含前提:不是鱼就不知鱼之乐
论点: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论点:安知鱼之乐(你不知鱼之乐)
【活动任务2】
阅读下面的文章,分析文中的逻辑链条。
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该反击,而应放低姿态、委曲求全,尽可能满足美方要求。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幼稚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产生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有的人没有看清美国一些人挑起经贸摩擦是零和博弈及霸权思维在作怪。从历史上看,自从美国成为头号世界强国以来,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达到或超过其60%时,美国就会下狠手打压。当前,美国一些人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认为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美国一些人不会因为中国委曲求全而改变维护自身霸权的目标,只会得寸进尺,直到把中国发展势头完全压制住。那种认为只要中国示好让步、美方就会止步的观点,误判了中美经贸摩擦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没看透美国一些人的霸权本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只有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
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不会委曲求全。因为中国有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委曲求全论者大多认为中国比美国实力弱,与美斗争中国必输。应当看到,中美经贸摩擦固然会对我国对外开放、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但以全局、长远的眼光审视,这种影响总体是可控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明显。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紧密联结,都是中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从维护国际基本道义准则出发,中国不会委曲求全。美国一些人无视多边贸易规则,单方面对多国提高关税,严重干扰基于市场规则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损害全球自由贸易基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风险,给整个国际体系平稳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失道”一方,中国是“得道”一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一方自当秉持正义、伸张正义,与不义之举作坚决斗争。
从历史上看,那些被美国当作竞争对手而受到打压的国家,有的曾经采用过退让策略,但并没有换来美国的“高抬贵手”,反而使自己错失发展良机。
从更深层看,对美国一些人在国际社会所采取的行为的本质应有清醒认识,不可抱有幻想。多年来,美国努力把自己打扮成“无私”“自由”的国际体系领导者角色。但是美国一些人的所作所为,更多体现出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自私算计,不但正在侵蚀二战后构建起来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也在摧毁其自己设计的国际形象。美国一些人此前宣扬的那些价值观只是美国实力高高在上时的幌子,一旦实力下降、发展受挫、国内不稳,就会把那些用来标榜自己的价值观扔到一边,大行霸权之道。
中国对待中美经贸摩擦的立场和态度一直是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中国不会畏惧美方升级经贸摩擦的威胁,一定会坚决斗争到底。同时,中国始终坚信,国与国之间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将继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8月29日)
答案示例:
原  文
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1】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该反击,而应放低姿态、委曲求全,尽可能满足美方要求。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幼稚的,也是非常有害的。【2】
产生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有的人没有看清美国一些人挑起经贸摩擦是零和博弈及霸权思维在作怪。从历史上看,自从美国成为头号世界强国以来,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达到或超过其60%时,美国就会下狠手打压。当前,美国一些人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认为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美国一些人不会因为中国委曲求全而改变维护自身霸权的目标,只会得寸进尺,直到把中国发展势头完全压制住。【3】那种认为只要中国示好让步、美方就会止步的观点,误判了中美经贸摩擦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没看透美国一些人的霸权本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只有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4】
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不会委曲求全。因为中国有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委曲求全论者大多认为中国比美国实力弱,与美斗争中国必输。应当看到,中美经贸摩擦固然会对我国对外开放、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但以全局、长远的眼光审视,这种影响总体是可控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明显。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紧密联结,都是中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从维护国际基本道义准则出发,中国不会委曲求全。美国一些人无视多边贸易规则,单方面对多国提高关税,严重干扰基于市场规则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损害全球自由贸易基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风险,给整个国际体系平稳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失道”一方,中国是“得道”一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一方自当秉持正义、伸张正义,与不义之举作坚决斗争。【5】
从历史上看,那些被美国当作竞争对手而受到打压的国家,有的曾经采用过退让策略,但并没有换来美国的“高抬贵手”,反而使自己错失发展良机。
从更深层看,对美国一些人在国际社会所采取的行为的本质应有清醒认识,不可抱有幻想。多年来,美国努力把自己打扮成“无私”“自由”的国际体系领导者角色。但是美国一些人的所作所为,更多体现出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自私算计,不但正在侵蚀二战后构建起来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也在摧毁其自己设计的国际形象。美国一些人此前宣扬的那些价值观只是美国实力高高在上时的幌子,一旦实力下降、发展受挫、国内不稳,就会把那些用来标榜自己的价值观扔到一边,大行霸权之道。【6】
中国对待中美经贸摩擦的立场和态度一直是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中国不会畏惧美方升级经贸摩擦的威胁,一定会坚决斗争到底。同时,中国始终坚信,国与国之间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将继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8月29日)
批 注
【1】用题目提出观点。
【2】引入虚拟论敌即错误观点,并指出其错误。
【3】原因归结,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指出美国打压的必然性。
【4】重申错误观点的危害,自然引出本文观点。
【5】以上两段,从不同角度阐明中国不能委曲求全,必须应战。
【6】以上两段,从历史教训和深层原因的角度阐释为什么不能对美国退让。
【活动任务3】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可选用下面的辩题,也可自拟辩题。
参考辩题
1.正方:知识就是力量 反方:知识不等于力量
2.正方:“班门弄斧”不可取 反方:“班门弄斧”又何妨
3.正方: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反方: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4.正方: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反方: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5.正方:挫折有利于成才 反方:挫折不利于成才
6.正方:个人的命运由个人掌握 反方:个人的命运由社会掌握
答案:略
【活动任务4】
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的一篇,针对其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写作指导写驳论文,应首先引述错误观点,树立靶子。可直接引用原文内容,也可进行概括,提出主要观点。然后分析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指出其片面性或危害性;或分析持这种观点者依据的论据,指出其论据的不可靠或不典型或不全面等,从而证明其论点不成立;或分析其论证过程不合逻辑或不严密,从而证明其论点不成立。接着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重申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