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长征胜利万岁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沸腾(fèi) 惦念(jiàn) 衷肠(zhōng) 骤然(jú)
B.障碍(ài)
清脆(cuì)
缴获(yǎo)
寒噤(jìn)
C.歼灭(jiān)
疲惫(bèi)
豪绅(shēn)
单于(chán)
D.骚扰(sāo)
屏障(píng)
帷幄(wǔ)
押解(jiè)
答案C
解析A项,“惦”应读“diàn”,“骤”应读“zhòu”;B项,“缴”应读“jiǎo”;D项,“幄”应读“wò”。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残酷 修整 雷霆 秋高气爽
B.马镫
打垮
秘电
人喊马撕
C.追剿
筹款
爽快
坚难险阻
D.寒喧
勒马
驻扎
熙熙攘攘
答案A
解析B项中“秘”应为“密”,“撕”应为“嘶”;C项中“坚”应为“艰”;D项中“喧”应为“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目前家具网购仍然存在诸多隐患,当商品与图片不相符,家具质量难以保证,售后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出现时,消费者不要忍辱含垢,应积极与卖家协商,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B.白露已至,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也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
C.“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我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城下之盟让“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D.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蕴,这些电视节目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力推崇,而且在广大民众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答案B
解析A项,忍辱含垢:忍受耻辱。此处是教导消费者遇到前述问题时,不要勉强忍耐,而要敢于说出来,因而可改为“忍气吞声”。B项,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使用正确。C项,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该句中签署的协议是积极平等的合作协议,故“城下之盟”使用错误。D项,轩然大波:很高的波浪,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此处指这些电视节目在广大民众中引起了好的反响,因而“轩然大波”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财政部再度重申,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他们的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B.有些国家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能源问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增加能源需求品头论足,鼓噪“能源威胁论”。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通过学习《我的五样》,使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B
解析A项,属于成分赘余,去掉“来源”;C项,属于不合逻辑中的主客体颠倒;D项,滥用介词造成句子无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5.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答案A
解析B项,作为广播稿,“异议”容易误听为“意义”,令听众产生误解,不得体。C项,“璧还”是敬辞,用于归还别人的物品或辞谢赠品,选项中说的是希望拾得者把书还给自己,用“璧还”不得体。D项,“有幸”意为“很幸运,有运气”,一般用于自谦。说受邀者“有幸”不得体。
二、课内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
然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他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由四团调到二大队去的,在此之前,一直在我们四团任参谋长,我们天天生活、战斗在一起。长征途中,他组织司令部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马骑兵的尾追和鲁大昌的妄图报复严重影响红军的修整,威胁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基于这些原因,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吴起镇歼灭战役。
B.敌人的骑兵一队接着一队,敌众我寡,中央军委制定了各部各自围歼的战略,我们一纵队四大队独立完成了消灭左侧敌人的任务。
C.这场战役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粉碎了蒋介石的“追剿”计划。
D.二马骑兵对红军围追堵截,其战略意图就是阻止红军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
答案B
解析B项,“敌众我寡,中央军委制定了各部各自围歼的战略”有误,原文有语句“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一纵队四大队“独立完成”的说法有误。
7.第一段中说“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①长征途中,红军为了突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牺牲巨大,为了保全和发展红军的力量,尽量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②日军侵略中国,抗日势在必行,红军为了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③长征中长途跋涉,战士们缺衣少食,异常疲惫,急需修整。
8.吴起镇歼灭战场面精彩而又震撼,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6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细节描写。“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一“握”一“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战士们的斗志昂扬。②对比手法。我军“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军“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对比鲜明,场面壮观。③用词精当形象。“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七零八落”“人喊马嘶”等词语的运用,贴切生动。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5分 实际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吗?”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人……”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吗?”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吗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号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捏着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号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人,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的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手法、内容、主题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作出判断。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地看着”“冷冷地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地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人”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D项。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人。(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战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内涵,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要特别关注词语的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解答本题,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的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的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有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的形象。(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形象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理、外貌等细节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提出过“知言养气”说。“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却受到历代文论家的 ,并经后人发展演绎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言”指具有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指内心的道德修养功夫,二者之间的联系是 的。因为对于言辞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 )。虽然孟子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知言养气”说将“气”的概念引入语言和文学领域,使“气”开始获得文学和美学意义,并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 。曹丕的“文气”说、刘勰的“务盈守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等理论无不 于“知言养气”,从中可看到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厚爱 息息相关 贯穿始终 滥觞
B.重视 息息相关 薪火相传 滥觞
C.厚爱 显而易见 薪火相传 发轫
D.重视 显而易见 贯穿始终 发轫
答案D
解析第一处,“厚爱”,称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重视”,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看重。语境是说历代文论家对“‘知言’与‘养气’说”的态度,应使用“重视”,排除A、C两项。第二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显而易见”,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语境是说“二者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如使用“息息相关”,则与文中“联系”重复,故应使用“显而易见”,由此排除A、B两项。第三处,“薪火相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传下去;“贯穿始终”,从头到尾贯通。语境是说“气”贯通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如使用“薪火相传”,则对象不当,故使用“贯穿始终”,排除B、C两项。第四处,“滥觞”泛指事物的起源;“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泛指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语境中说“无不 于”,这里两词皆可。故答案为D项。?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素养的加强
B.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这种素养的加强
C.而这种修养的加强,自然也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D.而这种修养的加强,也将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答案C
解析从语境来看,此处仍要突出“养气”的决定性作用,前面说“……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从语义连贯的角度来看,下一句应以“修养”开头,这样才能与前面“修养的高低”相连,这就排除A、B两项;再看C、D两项,D项,“修养的加强……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不合逻辑,因为“影响……提高”有歧义,可以是好的影响,也可以是坏的影响。故选C项。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是将“知言”作为“养气”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B.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显然是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C.孟子虽然没有明言“知言”与“养气”的关系,但显然是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D.虽然孟子没有明言“知言”与“养气”的关系,但显然是将“知言”作为“养气”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答案B
解析A项,“孟子虽然……但他……”重复赘余,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后面的“他”可以省略,“知言”与“养气”的位置互换,排除A项;D项,“虽然孟子……”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孟子”,且后面的“他”删除之后,前面“孟子”应放在关联词“虽然”的前面,“知言”与“养气”的位置互换,排除D项;分析B、C两项,这两项从语法上来说没有问题,但从语境来看,以介宾短语的形式提前,能突出“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故排除C项。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贵安新区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所辖红枫湖、松柏山水库和凯掌水库是贵阳市和贵安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为促进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府近日出台了一项“清单制度”。根据《贵安新区直管区生态环境负面清单制度》,所有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建设活动①
,才能通过评估和审核;不符合负面清单的,无论规模多大,产值多高,一律否决。?
据统计,近年来贵安新区累计审核预评估表201个,其中共否决18个不符合清单制度的项目。下一步,新区将持续② ,即通过规范相关企业的发展制度,完善相关企业的生态设施建设,细化相关企业的运营步骤等措施,逐步达到清单的目的,即③ 。?
参考答案①都必须符合清单制度的要求 ②规范、完善、细化清单制度 ③促进地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一处,前面提到“政府近日出台了一项‘清单制度’”,后面提到“才能通过评估和审核”,那么横线处填写的内容需要与“清单制度”挂钩,又要照应关联词“才能”,因此填“都必须符合清单制度的要求”。第二处,前面提到“共否决18个不符合清单制度的项目”“将持续……”,后面提到“规范相关企业的发展制度,完善相关企业的生态设施建设,细化相关企业的运营步骤等措施”,那么横线处可以填写“规范、完善、细化清单制度”。第三处,前面提到“逐步达到清单的目的”“即……”,结合前面“清单制度”的目的“为促进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此处横线上可以填写“促进地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8.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担任导游,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请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少于80个字。(5分)
(选自《红军长征路线简笔画》)
参考答案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大小战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出一个被压迫的伟大民族,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事业,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根据题干可知,此题是“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根据箭头的指向,长征从“瑞金”出发,经历的重大事件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懋功会师”“激战腊子口”等,然后“大会师”,最后到达延安。长征精神,可以写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或者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不断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等。(共48张PPT)
2 长征胜利万岁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并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新的使命》及《杨成武回忆录》等著作。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回 忆 录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语气常常是闲逸而亲切的,回忆的重点通常是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
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
词语
易错字
沸téng
腾
jiān灭
歼
téng条
藤
xiān细
纤
diàn念
惦
寒xuān
暄
diān量
掂
xuān闹
喧
zhàng碍
障
寒jìn
噤
zhāng显
彰
衣jīn
襟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3.掌握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场面热烈。
(3)秋高气爽: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都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4)疲惫:非常疲乏。
集中、人流量最大的居民小区,连续一个多月重复着严守入口、测量体温、核查人员、劝导群众这些“简单动作”。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5)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例句:公安部门果断出手,对疫情期间殴打医护人员的违法犯罪分
(6)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买了海鲜、肉馅、蔬菜和饺子皮。
(7)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4.词语辨析
怀念·惦念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陡然·骤然
作者简介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本文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文章第四段说“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下一段却说“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这是不是说明作者因看不到古代名将吴起的遗迹而感到失落?
点拨:不是。①“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表达的是战士们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北上抗日的根据地后的兴奋激动之情;②强调没有“纪念吴起的古迹”是为了引出吴起镇的苏维埃政府。作者与战士们在这里有了归家的感觉。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作者特别细致地回忆了围歼“二马骑兵”的战斗场面,请结合文本从军事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
点拨:围歼“二马骑兵”的战役具有军事和政治上的重大意义。(1)军事上:①长征途中“二马骑兵”对我军围追堵截,给我军的修整和边区人民带来威胁;②消灭这个敌人,我军我党可以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建立革命新局面;③同时可以借此机会消灭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组织的反动民团,保护当地百姓。(2)政治上:这场战役的胜利,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3.请结合文中毛泽东的讲话,概括长征的伟大意义。
点拨:①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②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③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品读鉴赏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1)本文语言简洁而又生动。本文善于运用短句,简洁紧凑,如“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许久不见的同志相互寒暄、敬礼、握手”;文章描述战争场面语言生动形象,如“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形象生动而有气势,如“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本文语言富有个性化。文中回忆的主席讲话部分最为精彩,主席的语言个性鲜明,彰显了一个革命家、军事家的高瞻远瞩,如“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5.本文除了记叙,还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点拨:本文除了记叙之外,还运用了议论与抒情,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如“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1.本文作者在记录回忆的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真实而又生动的?
点拨:①运用环境描写。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如文末“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的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来表明主席的讲话令人清醒、振奋,使干部、战士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②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文中运用精彩的语言描写突出刻画了邓小平、毛泽东两个人物形象。“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话虽不多,但小平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战士的形象跃然纸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话语铿锵有力,高屋建瓴,理论性强,突出了主席的伟大与崇高。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③善于直抒情感。文中“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这类语句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党的领导人的崇敬。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2020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第86周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怀念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千万先烈,更加理解长征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请你联系现实,谈谈长征这座精神丰碑的意义。
点拨:①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总有千难万险、崎岖坎坷,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直面困难、克难奋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永不服输的锐气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②长征精神是勇于变革、寻求突破的精神。向反革命力量薄弱的地区作战略转移,确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今,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完成供给侧改革、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冲破西方霸权主义围堵阻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迫切需要这种自我突破、创新创造的精神。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③长征精神是团结互助、甘于奉献的精神。战士们历经千难万险,在身处绝境时,相互鼓励、相互照顾、相互支撑、相互温暖,不让一名战友掉队;在弹尽粮绝、腹背受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战友,也要为革命目标献出最后一分力量。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革命情谊永远让人羡慕,为大义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需要歌颂。
④长征精神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长征过程是宣传红军革命主张、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红军自我反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战胜“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作出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正确决策的过程。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真理、自我修正,才挽救了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⑤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长征是人类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伟大奇迹。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也无论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红军队伍都能从容面对、毫不气馁。这种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战士们最充足的营养,也是每个家庭和个人面对困苦时最为需要的宝贵财富。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场面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本文描写了真实震撼的战争场面。文中关于歼灭“二马骑兵”的战斗场面描写尤为突出,“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场面宏大,令人震撼。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请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写一个场面。200~300字。
示例: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基本知识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定的区别。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2.作用角度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环境
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
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
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主题
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解答自然环境描写作用题3步骤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自然环境的特点,因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找到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
第三步:分条目,规范答
组织答案时,要分条写每个角度的作用,这样答题思路更明晰。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解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自身
这段描写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安详温馨,平凡有规律。
环境与人
物的关系
这段描写所构成的环境是老人坦然与平和、乐观与自足性格形成的基础。
环境与情
节的关系
这里写的是傍晚时分的乡村生活环境,炊烟升起,霞光散退,与开头交代的午后时光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环境与主
题的关系
老人仍在这个普通的乡村平凡地活着,以环境描写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增添小说意味的效果。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小 步 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内容、艺术特色和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B项,原因分析错误,结合全篇可以看出老舞蹈师出身并不高贵;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内心失落、孤独、痛苦与无奈。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形象及其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中塑造老舞蹈师的形象所用的表现手法,可以结合小说具体内容,从他过时的穿戴和僵硬的木偶似的舞蹈动作,与“我”交谈时流露的内心的孤独展开分析。另外,不能忽视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即场景的烘托。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公园苗圃”其实是小说人物出场、情节发展的一个环境,可以从小说情节展开的角度进行分析。正是在这里,“我”见证了老舞蹈师出场和他木偶似的舞蹈;苗圃消失,主人公的结局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