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7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7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7 18:31:16

文档简介

4 《论语》十二章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20分)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答案A
解析“知”同“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B.克己复礼为仁
克:约束。
C.文胜质则史
史:失实。
D.可以群,可以怨
怨:怨恨。
答案B
解析A项,喻:知晓,明白。C项,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饰、浮夸的意思。D项,怨:指讽刺时政。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B.小子何莫学夫《诗》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地方。B项,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富而好礼者也    人而无信
B.君子喻于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其皆出于此乎
其“恕”乎
D.不以其道得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答案C
解析A项,表并列关系;表假设关系,如果。B项,介词,对于;介词,在。C项,均为表测度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D项,代词,代指“富与贵”;助词,的。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见贤思齐焉
B.就有道而正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答案C
解析A项,形容词作名词,贤人。B项,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D项,名词作动词,事:侍奉。
6.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70字。(5分)
(1)主题:?
(2)开场白:?
?
?
参考答案(1)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
(2)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
解析本题的主题是经典或《论语》,根据此主题写出开场白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二、课内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8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7.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儒家用之作为一种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是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答案D
解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解释有误,“请事斯语矣”是指“也要实践您这话”。
8.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参考答案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0题。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9.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答案D
解析这里的“事君”与“事父”强调的是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而非阐述“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10.这则对话表明的孔子的观点是(3分)(  )
A.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涵养人的心灵
B.只论说了文学的感悟功用
C.强调文学应关注人的理性认识
D.认为文学要过滤提升原生态的情感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知,这反映了孔子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涵养人的心灵,增强人的修养,故A项正确。B项说法片面,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的理性认识,故排除C项。材料也无法体现过滤提升原生态的情感,故排除D项。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答案C
解析根据“曰”可以排除B、D两项,“然”表转折,“心乡往之”可以参照成语“心向往之”,由此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就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子男”即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答案B
解析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陷入困境后,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
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他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答案B
解析颜回认为因为老师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采纳它,对此并没有表示过遗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2)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参考答案(1)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有人能够站起来。
(2)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小伙子(好小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贤人,如今长久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众大夫的措施和作为都不合仲尼的想法。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派人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有人能够站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没有停下来。
孔子于是叫来弟子子路问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样的说法吗?仲由,假使达到仁的人一定能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使达到智的人就一定能推行学说,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
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小伙子(好小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想把有户籍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劝阻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法度,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广大的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下。现在假如让孔丘拥有土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主张和道德为什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当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他却快步走开了,孔子没能跟他说话。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徘徊流连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孔子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    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        ,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    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事实上,动漫、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们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        ,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描绘  汗牛充栋  新鲜  不可捉摸
B.描绘  包罗万象  新兴  不可捉摸
C.描写  包罗万象  新鲜  高深莫测
D.描写  汗牛充栋  新兴  高深莫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描绘:描画。描写: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或客观的事物表现出来。根据语境,与“美育图景”搭配的是“描绘”。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语境是表达中国美育资源丰富,所以选用“包罗万象”。新鲜:多形容物品,意思是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新兴:最近兴起的。语境表达动漫、网游等是最近兴起的网络文艺形态,所以选用“新兴”。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高深莫测:意思是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语境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无法猜测和估量,并没有使人难以理解的意思,所以选用“不可捉摸”。所以答案为B项。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
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
C.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D.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括号内要填写的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括号内要填写的内容应该在时间上说“时代在进步”,故排除D项;据下文“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可知,括号内要填写的内容应落脚到互联网,故排除A项;应该是把“名单”“延长”,而不是把名单延长到互联网,且“首要的显然”修饰并强调“互联网”的作用,故排除B项。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B.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C.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D.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存在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的问题。“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不合逻辑,应改为“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由此排除A、B两项;“再现、传输和存储”语序不当,“存储、再现和传输”最符合逻辑顺序,由此排除D项。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日前,英国电信运营商宣布,在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6个主要城市开通5G服务。现在,一些英国用户在自己的5G手机上就可以体验到每秒1Gb的高传输速率。于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一个命题:①                     ?“生产率之谜”是长期困扰英国的问题,自2007年以后,英国生产率增长就近乎停滞。初期的预测显示,如果抓住5G带来的机遇,英国的生产率可以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但5G技术大规模应用不仅需要改善硬件设施,②                     ,比如传统工程师就需要通过转型来获得开发、部署与监控自动化流程方面的本领。此外,③                     。运营商表示,没有必要担心,每个人都有能力使用它,跟目前的流量收费差不多。?
参考答案①5G能否帮助英国提高生产率 ②还需要提升人员的本领技能 ③5G收费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
解析本题中,陈述对象是“5G”。根据“‘生产率之谜’是长期困扰英国的问题,自2007年以后,英国生产率增长就近乎停滞。初期的预测显示,如果抓住5G带来的机遇,英国的生产率可以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确定第一处应填写:5G能否帮助英国提高生产率。第二处由横线前的“不仅”,再联系下句“传统工程师就需要通过转型来获得开发、部署与监控自动化流程方面的本领”,可以确定第二处应填写:还需要提升人员的本领技能。联系“运营商表示,没有必要担心,每个人都有能力使用它,跟目前的流量收费差不多”可确定第三处填写:5G收费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
9.请将下面这段新闻压缩成一句话。保留关键信息,
压缩后的句子不超过50个字。(5分)
2019年10月24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从东经148°42'由北向南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雪龙2’号首次穿越赤道,从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是前往南极的‘成人礼’。”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徐世杰说。“雪龙2”号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15日从深圳启航,按计划将首先奔赴中山站开展作业。与此同时,与“雪龙2”号一道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也于22日从上海出发,向南极挺进,按计划将在中山站与“雪龙2”号汇合。
参考答案2019年10月24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首次穿越赤道,前往南极执行考察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语段是一则新闻(消息)。新闻属叙述类文体,可以使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组成一句话新闻。关键信息有:
①2019
年10月24日;②我国首艘自主建造;③“雪龙
2”
号科考破冰船;④首次穿越赤道;⑤南极;⑥考察任务。(共57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主题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单元学习目标
4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论语》丰富的内蕴,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统治秩序,所以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他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与弟子们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们常遭困厄,其学说在各国都不受重视。最后孔子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语 录 体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它常用于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在后世流传甚广,有些内容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2.通假字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3.一词多义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4.词类活用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5.古今异义
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地方。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家后起,力反儒家之言礼。老子对于“礼”的理解与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请结合“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产生祸乱的主要根源。老子认为“礼”是外在,是虚浮的;道家讲究实用,追求朴素。孔子所讲的礼,是以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容,才可恰到好处。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这都是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故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点拨: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3.为什么为“仁”就要“克己”?
点拨:古训“仁者相人偶”,即“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而礼是什么呢?“礼”不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一套尊卑有等、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庶人,都需要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和普通人在家族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际间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动约束自己,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这就叫“克己复礼”。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4.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如何理解的?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点拨:(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应顾及他人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
(2)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5.孔子为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诗经》?
点拨: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他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等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把握思想观点
6.《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自省”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到“自省”。
点拨:“自省”是修养方法之一,不断地反省自己,从多方面考虑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辟之见。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作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见贤思齐焉”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正面形象作指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反面教材为镜,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这样做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的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错误不自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7.当代某些自由主义者曾攻击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将这条道德规则进行反推,得出“己所欲,施于人”的观点,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能妨碍他人的自由,违背他人的意愿。你如何看待孔子说的“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规则是否妨碍他人的自由?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点拨:儒家讲究对己则严、待人则宽。限制性的纪律和规则主要是求诸己,要求君子自身,而非求诸人;“恕”的含义是在对待己、对待有权力的贵族君子当严,而对待普通人当宽。既然是“恕”,那不论他人愿不愿意,只要不是其职责范围内的,我们都应当宽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自然包含了“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义。而“己所欲,必施于人”和“人所不欲,也施于人”是违背“恕”的。孔子的说法并不保证人的“欲”,但尽量避免人的“不欲”。“欲”是无穷的,无法保证,但“不欲”,却往往是人维护自己情感和利益的最低要求。避免“不欲”,恰恰体现了对自由的尊重。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象,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的根本区别。那么君子与小人到底有哪些明显的区别呢?请结合《论语》进行归纳总结。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点拨: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一个真正的君子能够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而小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与权力。
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人利己的心思,表面上强求一致,背地里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
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与人为善。小人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⑤“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作为君子,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而小人则只顾眼前利益,喜欢勾结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
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经世济民的功业为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曾参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⑦“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则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话。”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孔子及其弟子虽然颠沛流离,屡遭艰难,然而却矢志不渝。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语言描写
《论语》从文本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书中大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也有大量口语,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有一种与圣人面对面交谈的感觉;简单的对话却表现了人物鲜明的特点。
要把人物写具体、写活,就得让人物说话,即对人物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人们常说,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透露,它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等。所以,语言描写就成为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首先要注意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等,要有个性特点,避免“千人一腔,众口一词”。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其次,要选择与话题有关的语言来写。语言描写不是有话必写,而是要选择与中心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来写,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来写。
再次,要写清楚人物到底是怎样说的,即写好“提示语”。人说话时脸上会出现相应的表情,身体各部位还会出现相应的动作。写人物语言时,如果能适当地写点神态、语气、语调、手势、眼神、动作,人物所说的话就会更逼真,更传神,人物的特点就会更鲜明。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仔细观察与体会,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生活片段,写一段文字,要有语言描写,300字左右。
示例:
“碰壁”的玩笑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文言文断句客观题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而是对所选篇幅不长、内容浅易的文言文,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语句的停顿准确地标示出来。给文言文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并且能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文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解答断句题2步骤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断句“3原则”
1.字句意思要讲通
[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要符合情理
[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
[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语句是对贾生籍贯、才华及受吴廷尉赏识情况的介绍,故陈述对象为贾谊和吴廷尉两人。“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和“吴廷尉为河南守”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吴廷尉因“闻其秀才”而“召置门下”,并且“甚幸爱”,故三句主语都是“吴廷尉”,B项,“门下甚幸爱”错解句意。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沈叔任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不同之处是“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A项。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迁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符合做谏官的要求。当时朝中有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有疾病而离职探望,要受三年内不准做官的处分。山阴令沈叔任由于父亲生病而离职探望,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规定探望父母的疾病的人要受处分,那么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认为应该依从原来的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反驳,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武帝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佞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