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短相形
形:形状。
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慎终如始
慎:慎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答案D
解析A项,形:比较。B项,伐:夸耀。C项,慎:慎重对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代词,“……的人”。A项,代词,代“混乱”/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在/介词,从。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当其无,有器之用”中“当”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B.木兰当户织
C.当是时也
D.安步以当车
答案C
解析C项与例句均意为“在”。A项,两者相抵。B项,对着。D项,当作。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或不免于洴澼纟光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答案D
解析A项,“龟”同
“皲”,皮肤冻裂。B项,纟光,同“纩”。C项,累,同“蔂”。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贵难得之货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其未兆易谋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答案A
解析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B、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6.认真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5分)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
参考答案身教胜于言教。
二、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第7~10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B.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C.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答案C
解析根据“也”和“或”,可选出答案。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
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
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答案D
解析鲁即山东全境,不在古代“吴”的范围之内。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
B.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答案B
解析“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应为“惠子讥笑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参考答案(1)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
(2)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C.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D.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答案A
解析根据关键词语“去”“是”“所以”等即可正确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隐君子”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隐士与君子的结合。
C.玄孙,曾孙的孙子,自身以下的第五代。泛指远孙。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起始于西周,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君王老师(辅弼官,君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答案C
解析玄孙:曾孙的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
答案A
解析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参考答案(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解析(1)句主要考查两个“其”的用法,“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中的“其”为代词,代指龙;“其犹龙邪”中的“其”表猜测的语气,大概。(2)句的“始”意为“当初”,“合”意为“合并”,“离”意为“分离”,“霸王者”意为“称王称霸的人”。
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隐居起来。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看起来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身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隐居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
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在海外圈粉无数。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海外传播。如何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 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 ,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李子柒视频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龙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 ,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荣获 交融 自怨自艾 脱颖而出
B.荣获 交互 孤芳自赏 锋芒毕露
C.荣膺 交融 孤芳自赏 脱颖而出
D.荣膺 交互 自怨自艾 锋芒毕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荣获:光荣地获得,多指竞赛优胜者得奖。荣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根据语境“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此处为接受某项称号,应选“荣膺”。交融:即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交互:即交流互动。结合“文明”分析,此处应选“交融”。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孤芳自赏:指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此处无悔恨之意,当选“孤芳自赏”。脱颖而出:比喻在众多人中本领全部显露出来。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此处前面有“千军万马”,当选“脱颖而出”。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B.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C.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结合“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分析,后文对“文化输出”有否定之意,故不能选A、C、D三项。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这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B.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C.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D.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这”指代不明,“广泛”语序不当;介词残缺,应在“勤劳”后加介词“和”。B项,后句主语暗换,不是承前省略的李子柒的视频,而是价值理念,且“广泛”语序不当;介词残缺,应在“勤劳”后加介词“和”。C项,“在”掩盖了后一句的主语,最后一句的主语也不明确。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① ,时至今日已没有什么争议。但网络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人们的看法又不尽一致。因为有些被称作“网络文学”的作品,与文学的质地和品相确乎还有一些距离。从作品质量看,文学形式不够新颖,② ,使得网络文学与有着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适当地创新文学形式,提升思想内容的高度,③ 。那时,人们对它的关注将不再是其媒介和载体,而是它本身的文学性。?
参考答案①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
②思想内容也不够深刻
③网络文学才能走向与传统文学的融合(网络文学才能缩小与传统文学的差距)
解析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语段内容“但网络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分析可知,主要探究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第②处结合后面内容“提升思想内容的高度”分析可知,应填“思想内容不够深刻”;第③处结合内容“使得网络文学与有着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分析,此处应填类似“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的内容。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概括出女性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三个原因。句子简洁流畅,总共不超过45个字。(5分)
2018年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球约有5亿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2亿。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有很多理论,但有一点,研究人员基本上是观点一致的,即女性各种形式痴呆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为什么女性的患病率会高于男性?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2005年出生的女孩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同年出生的男孩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5岁,因此原因可能就是她们只是更容易受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最大风险因素的影响:衰老。新的理论不断被刷新,2019年7月16日在洛杉矶举行的阿尔茨海默病国际会议上,科学家们提出了tau蛋白(一种微管相关蛋白)在女性和男性大脑中传播方式存在差异。tau蛋白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功能异常并且在神经细胞中沉积的另一种蛋白。2005年一项发表在《精神神经内分泌学》期刊的研究则表明,每个人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皮质醇量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多岁和70多岁出头的女性的身体产生的皮质醇量是同龄男性的三倍。
参考答案①女性更长寿;②tau蛋白传播方式差异;③面对压力,六七十岁出头的女性身体产生的皮质醇量是同龄男性的三倍。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与原因有关的提示语有“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有很多理论”“为什么女性的患病率会高于男性?”答案在下文,即“原因可能就是她们只是更容易受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最大风险因素的影响:衰老”,从中提炼出原因一,即“女性更长寿”;由“新的理论不断被刷新”,可引出原因二,“tau蛋白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功能异常并且在神经细胞中沉积的另一种蛋白”,即“tau蛋白传播方式差异”;原因三是“每个人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皮质醇量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多岁和70多岁出头的女性的身体产生的皮质醇量是同龄男性的三倍”,即“面对压力,六七十岁出头的女性身体产生的皮质醇量是同龄男性的三倍”。(共52张PPT)
5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初步领悟老庄的唯物辩证思想;体会老庄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3.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李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庄周(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贫,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被称为“老庄哲学”。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乱世。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他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以精神的自由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老 庄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老庄学派的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6.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老子》四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四方面的辩证思想,即“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道者不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知人者智”;慎终如始。
《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
点拨:第1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2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3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第4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老子>四章》第1则中是如何阐释“有”和“无”的关系的?有什么现实意义?
点拨:老子通过车毂、埏埴与凿室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事物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看到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3.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点拨:在此,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虽然在短期内似乎有效果,但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个人修身是这样,那么为政呢?也应该这样,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把握思想观点
4.《<老子>四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点拨:①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⑤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力。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
点拨: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6.对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点拨: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思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三 赏析艺术特色
7.《<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点拨:(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文中运用了排比和对偶,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1则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4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8.《五石之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形象特点?
点拨: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惠施则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
9.从《<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来看,《老子》和《庄子》在风格特色上有何明显不同?
点拨: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五石之瓠》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请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带给你的人生启迪。
点拨:观点1: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不一样。宋人只知道漂洗业需要他家生产的不龟手之药治疗皮肤冻裂。那个外地人见识就比宋人广多了,他成功地游说吴王让他持不龟手之药的药方带兵去跟越人打仗,结果他大败越人。吴王论功行赏,划割一块土地让外地人做了小君王。可怜的宋人却还在守着那贫穷的漂洗业。目光短浅、见识鄙陋的人,永远不会有长久的发展。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观点2
:有时换个思维方式,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那个买宋人制不龟手之药的药方的外地人就善于转变。在惠子面前,庄子也善于转变,当惠子拿着一个大葫芦派不上用处时,庄子告诉惠子:你可以把这么个大葫芦绑在腰上做个腰舟,让自己逍遥地漂浮在江湖之上。世上很多事,其实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利弊相当,福祸相随。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需要我们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
观点3:要发现并利用自己的长处。宋人干漂洗业实在没有什么独到之处,而生产不龟手之药却是他的独到之处,可惜他没有发现,以致把自己的长处拱手让人。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编写寓言故事
《五石之瓠》以寓言的形式告诫我们: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或通过对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教育和讽刺目的的一种文体。
编写寓言故事一定要把握其体裁特征:
1.故事情节生动吸引人,意在表现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2.借助夸张、拟人、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3.力求所讲故事有趣味,通俗易懂。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编写一则寓言故事。注意语句要通顺连贯,说明某种道理。
示例:
给 予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了老板。老板舍不得他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很不情愿地答应了。但大家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等我们发觉自己的处境时,却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文言文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
“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是文言文考查内容理解的重要题型。
1.设题形式一般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让考生判断分析概括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2.历年高考题的文言文选文都侧重于历史传记文体;此题主要是考查对人物的事迹、品行、思想以及和其他人物的关系等的理解。
3.命题者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时空颠倒,移花接木;②妄加推断,节外生枝;③曲解词义,解说失实;④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1.全面理解,重点把握。
这是阅读文言文材料最基本的能力要求。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的内容有整体了解,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折射出来的人物性格。然后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实词、人物的语言等。
2.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选项一般都是对文中信息的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而不去核对原文。另外,选项在转述信息时可能会和原句表述有一些不同,判断正误就要辨析选项的这种变化是否合理。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3.审准题干,抓住关键。
做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到底是让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切忌根据平时做题的印象去对待。抓住关键就是指在判断各选项正误时一定要找到可靠的依据。不管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文章中心,其信息来源都是原文,只有在文章里找到依据才能做出判断。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参考《<论语>十二章》和2019年全国卷Ⅰ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综合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重新得到重用”错,贾谊答复询问后,文帝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并让其担任梁怀王的太傅,但贾谊之前担任“长沙王太傅”,而文帝对贾谊所提建议“不听”,所以不能说明受其重用;且“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与“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前后次序颠倒。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
B.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
C.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
D.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
答案:B
解析:“漕司”指政府部门,“除”意思是“任命为”,两者搭配不当;“僚佐”才是“除”的宾语,所以第二处应在“僚佐”与“皆”之间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利害”不能作“能使”的主语,它与“钱谷”是并列结构,所以应在“利害”后面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隋、唐以后渐少。
B.路,宋金时的行政区划,最初是为征赋税、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有了行政区划的性质。
C.《孝经》,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著作,它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
D.谥,古代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褒扬”,谥号有褒有贬。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肃心存仁爱。代理大名少尹时,他认真审理关押在狱中的几千人,释放了其中大部分人;担任济南尹时,对当时有关部门使用重法感到痛心。
B.梁肃才干卓越。大乱后军粮不足,皇帝命他担任转运副使筹措军粮,他下令数个盐场允许百姓用米换盐,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让百姓得了好处。
C.梁肃尽忠尽言。他忠于朝廷,尽管皇帝有时并不听他的话,但他总是只要有建议就提出来。皇帝对此十分赞赏,还以他作对比批评了其他大臣。
D.梁肃重视孝道。他认为皇帝的亲军相当于汉代羽林军,皇帝应当让这些军人读《孝经》以明孝道,进而明白做臣子的道理,皇帝赞同并照做了。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答案:B
解析:B项错在“大乱后军粮不足,皇帝命他担任转运副使筹措军粮”。皇帝任命他担任转运副使在前,大乱后粮食不足在后。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宜亲择,不可委之宰相,恐树私恩,塞言路也。
(2)梁肃以治入异等,遂至大任,廉吏亦可以劝矣。
参考答案:(1)陛下应该亲自挑选,不能把这事委托给宰相,担心这样会让宰相施予私人恩惠,堵塞了进言之路。(2)梁肃因为善于治理进入优秀官员行列,于是担任了高官,廉能的官员可以借此勉励自己了。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关键点是“宜”,应该;“委”,交给;“树”,施与;“塞”,堵塞;“异等”,古代对官吏的评价,即优秀;“遂”,于是;“劝”,勉励。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参考译文梁肃,字孟容,是奉圣州人。天眷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调任平遥县主簿,升任望都县令。因为清廉,他被召入朝廷担任尚书省令史。他又代理大名府少尹。正隆末年,大名境内盗贼兴起,官府把那些陷身于盗贼中而无法辩白自己的数千平民百姓,都抓起来关进大名监狱。梁肃到任后,经过考察得到实情进行审理,放出了十分之八九。他改任大兴府少尹。梁肃上疏说:“当今国家财力匮乏,不仅是边境军队耗费的。吏部按常规任命各漕司的官员,都是让年龄大资历高的人去担任,大都不称职。我认为,凡是懂得钱粮事务和知道怎样做能使国家用度充足而且不伤害百姓的人,允许他们上书推荐自己。朝廷从中选择那些可以任用的,授予他们职务。每五年吏部派官员视察财用的增减情况而升降他们的职位。”皇帝未予批复。梁肃被任命为河北东路转运副使。这时正值窝斡变乱之后,军粮不足,皇帝下诏让梁肃筹措边兵的军粮。梁肃发布命令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要求肇州、北京、广宁的盐场,允许百姓以米换盐,军队和百姓都得到了好处。梁肃转任吏部尚书。梁肃上疏谈论御史台的进谏事务,奏书的基本意思是:“台官从大夫到监察,谏官从大夫到拾遗,陛下应该亲自挑选,不能把这事委托给宰相,担心这样会让宰相施予私人恩惠,堵塞了进言之路。”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梁肃推荐了同安县的主簿高旭,高旭被任命为平阳酒使,梁肃上奏说:“明君任用人才,就像使用器物一样。高旭是个儒生,他的长处在于治理百姓,如果让他管理酒的买卖,不是他能胜任的。”皇上说:“对。”过了很久,他担任了济南尹,上疏说:“刑罚的严重,在今天达到了极点。如今太平时间长了,应该使用中刑,但有关部门仍然使用重刑,我实在为此痛心。”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帝对侍臣说:“梁肃因为善于治理进入优秀官员行列,于是担任了高官,廉能的官员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模拟训练
可以借此勉励自己了。”梁肃上奏:“汉代的羽林军,都通晓《孝经》。今天陛下的亲军,也就是汉代的羽林军。我请求每百户赏赐一部《孝经》,让他们懂得做臣子的道理。”皇上说:“好。”皇上下诏,对羽林军和护卫人员都赐予《孝经》。二十三年,梁肃请求退休养老,皇帝对宰臣说:“梁肃知无不言,是个正人君子。你们知而不言,我确实瞧不起你们。尽管如此,梁肃老了,应当批准他的请求。”于是他退休。二十八年,梁肃去世。谥号是正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