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灯下》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古老的交通工具》、《现在与未来的交通工具》、《上学的路》的课程基础上,对交通工具的造型,色彩与功能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想象造型能力,并且能掌握一定的想象绘画手法。交通工具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也经常接触。以交通工具为题材作为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很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正是从形象思维往具象思维的一个发展阶段,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想象造型能力,对色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第6册第4课内容,是按单元主题“欢乐的交通世界”为取向的综合课程,课程内容注重学生通过“看着画”到“记忆画”,本课通过从各种感觉体验入手,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一些马路的交通设施,从整体特征记忆到局部结构记忆,从细致表现到创造表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记忆想象能力,明白过马路时,要注意交通规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共创文明的社会,充分体现“美术与人文”交融的创新教育理念。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下,“造型·表现”、“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理念,把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紧密地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事物中探索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表现,展现自我,激发创造与表现的情感。
2、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一种愉快、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气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感知马路、汽车、红绿灯等造型、色彩、了解一些交通设施。②体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描绘红绿灯下有前后遮挡和空间排列的道路交通情景。
(2)过程与方法:①在观察与记忆中,认识马路、汽车、红绿灯等重要的交通设施。②在欣赏与评述中,激发创作的内容和选择表现的方法。③在尝试与表现中,大胆运用各种物象组合成有前后遮挡关系的道路交通景色色彩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遵守交通规则、营造良好的交通持续、应“从我做起”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描绘红绿灯繁忙的道路交通情景。
2、教学难点:能运用各种物象组合成有前后遮挡关系的道路交通景色色彩画。
3、兴趣点:①带着问题观察。②表现交通小故事。③创设红绿灯下的情景。④举办“红绿灯下”小展览。
4、观察点:①红绿灯繁忙的道路交通情景。②各种交通设施的造型、色彩、功能。③人物动态、神态。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各种道路和各种汽车的图片等,以及示范的各种绘画工具、课件等。
2、学生:彩色笔、铅笔、画纸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情景导趣,链接感知 1、教师讲述上班时经过红绿灯下的情景。
2、每天上下班的途中,你们猜老师会见到有哪些东西呢?
3、指名两位学生上来猜,说出猜到老师见到的东西。
4、(师析疑)老师上下班途中能建到的东西很多,但有一个东西很特别,无论车辆还是行人都要遵守它的指示,那就是“红绿灯”。
5、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红绿灯下。
6、(板书课题:红绿灯下)
1、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猜想。
2、两位学生上来猜,说出猜到老师见到的东西。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验遵守交通规则,营造良好良好交通秩序,应从我做起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二)、探究建型,关联表达 1、你知道怎样过马路?
2、马路上有什么交通设施?
3、播放视频,观察红绿灯下,城市的交通情况。如:繁忙、堵车、畅通等。
4、你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最深?你能说说它的造型、色彩吗?你知有哪些交通规则吗?
5、你能用语言描述红绿灯繁忙的道路交通情景。
6、你知道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是怎样的?
7、你知道各种汽车的不同的造型、色彩、功能特点吗?
8、十字形的马路可以说是最繁忙的路口了,人流量、车流量都是相当大的。两旁边有些高楼大厦、住宅楼、学校、超市……一般马路上有人行道、自行车道、汽车道、花坛。在十字路口还有警察叔叔、红绿灯、斑马线…… 1、走人行道、人行天桥。
2、红绿灯,交通标志等。
3、观看视频。
5、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由于交通过于忙,就将人过马路的斑马线放到地下去了,成了地下通道。
6、(描述)。
7、(学生模仿汽车的发动声、警车的声音,喇叭声音,自行车的铃声等。)
8、警车、消防车、救护车、货车、公共汽车等
9、(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说说自己想象以后的的马路是什么样子、你想有什么样的马路?)
激发学生联想和说出交通工具其形态,色彩特—征,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像力。
通过观察感受红绿灯下的交通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交通设施、汽车、行人去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讨论学习,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思考探索、想象创作 1、师示范:
①确定创作主题,表现交通故事,画出马路、红绿灯和汽车的走向。
②画出红绿灯繁忙的道路交通和天桥上的人们从人行天桥穿过马路的情景。
③添加路边的景物。
④上色。
2、课堂作业:拿出纸和笔,把你记忆中的的红绿灯画出来。要求如下:
(1)、各种交通设施的造型、色彩、功能。
(2)、选择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用彩色笔勾画它们的外形。
(3)、交通工具多的情况下要注意遮挡并突出主题遮掩次要景物。。
(4)、画上颜色时,注意色彩要整体搭配协调。
3、创作提示:可以用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进行处理,突出主体物的特征。
4、师巡回辅导,不断提醒主题突出,运用遮挡表现前后秩序;画出“近大远小”的关系,画面丰富,交通工具与行人的关系;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大胆创新的同学。 1.学生观看老师的示范,并学习绘画步骤。
2.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后绘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提高造型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与情感,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描绘红绿灯繁忙的道路交通情景,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创作灵感解决教学重点。
(四)、评析悟美,链接意义 1、师评。
教师提供评价点:
(1)能画出马路汽车红绿灯等重要的交通物象;
(2)能表现出前后遮挡关系;
(3)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表扬画面饱满、有自己创意的作品;能表现红绿灯下的各种情景;画面要突出主体,有聚散变化;作品独特,与众不同。
3、情感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教育?
1.学生把绘画作品贴到展示区域内。
2. 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们互相观看,阐述自己作品创作的意图,讨论同学们的作品,并大胆评价同学作品的优缺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美术活动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成功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展示、评价让学生在快乐中交流,在评述中提高审美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突出综合表现能力好、自主性发展,培养创新、探究精神;课后延伸更能促进学生兴趣的课持续性发展。
五、课后延伸 1、通过了今天的学习与创作,我们回去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以遵守交通规则为题的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培养我们的想像力和创作能力。
2、结束课堂。 1、确定课外延伸学习内容 。
2.下课。 使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美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板书设计
4、红绿灯下
近大远小
前后遮挡关系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我尽量以“感知马路、汽车、红绿灯等造型、色彩,了解一些交通设施”与“体验“近大远小”有透视现象”这两点为目标来进行教学。我把学生带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的大舞台,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细心观察”、“面向生活”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也燃起了学生创作的热情。面向生活体现在学生很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本课教学重视了课堂教学评价学科性。因此,我在评价学生时,积极寻找具有美术特色的因素加以肯定,例如: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色彩感觉真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真会用颜色,你的造型能力很强,等等,学生收到启发之处,无不唤起学生内心的创造激情,让他们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学着不累,画得有趣。
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课堂活动时间有限,作业的时间也感觉不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得到了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把握好这一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待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