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1全等图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1全等图形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9-08 10:1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全等图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全等图形》选自苏教版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第一章,本章先介绍了一般图形的全等,而后介绍了三角形的全等,最后介绍了全等知识的运用.全等是用来证明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中学阶段用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一种重要工具,所以本章的学习对于学生知识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既是图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全等图形》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一节课,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的有关知识,对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图形的方式方法.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知了“平移、翻折、旋转”三种运动,并且在《图形的平移》中,对“平移”运动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已知道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关键是先确定点。但对“翻折”和“旋转”这两种运动只是简单的感知,因此本节课无需准确描述“翻折”和“旋转”这两种运动,只需感知即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全等图形,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2.经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运动变化过程,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感受图形变换的思想;
3.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同伴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形运动的方法认识和研究全等图形.
(五)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认识全等)
播放30秒剪纸视频,让前后桌学生合作剪出两张一模一样的图案。通过观察剪出的图形和ppt上展示的几组图形有何共同特征,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感受认识全等图形,再通过生活中的全等图片的展示,逐渐抽象出全等的概念,而后的学生举例环节,加深学生对全等的认识】
探究新知 操作实践
活动二:感受全等
1、观察下图,找出其中的全等图形: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全等图形的特征,利用是否重合正确判定图形是否全等,并感受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
2、找出图中的全等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透明纸的位置来验证全等,核心也是体现图形运动,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意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拓展思维发散性。】
活动三:
观察下面图中的两个图形,怎样改变其中一个图形的位置可以得到另一个图形?按照同样的方法,在图中画出第3个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学习图形运动的基础上,先观察图形运动方式再动手操作,知道画图的关键是抓住点,引导学生感受图形运动的本质,逐步学会运用图形运动的方法认识和研究图形的一些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
活动四:构造全等
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沿着网格线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形的分割,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全等,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提高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归纳总结 交流心得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分享?
2.你还有哪些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从播放一段30秒的剪纸视频入手,活动一通过让学生动手剪纸初步感受图形的重合,然后让学生观察几组图形找到共同特征引出课题。通过活动二、三、四,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操作进一步认识全等图形.在识别全等图形、动手画全等图形再到动手分割全等的过程中丰富对全等图形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画图、观察、猜想、实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了解全等图形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优点:本节课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开始的小视频播放了中华名族传统的艺术文化——剪纸,既弘扬了传统艺术文化继承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全身心投入探索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理念。教师教态自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表达、展示。同时展示了课堂的真实性、平常性,体现了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
不足之处是:1没有对三角形全等这一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没有起到章头课的效果,课堂深度不够.?2.教学语言可以再精炼一些,板书设计可以再合理些 3.对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拓展不足,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