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09: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中华文明的产生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
统一多民族封建社会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我们若从区域文明这一角度来考虑,就不得不承认古代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其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物化形式是有差别的。……例如以铜器为例,中美洲墨西哥……和玛雅文明是没有铜器的文明;而西欧并非在青铜时代而是在铁器时代才进入文明社会的。南美洲秘鲁的印加文明,却没有文字的使用……古埃及人所创造的文明社会都是很难列入城市或城邑文明。——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1.武器(军队)
2.围墙(疆域)
3.人口
4.首都
5.宫殿……
根据“国”字的起源,请说说早期国家由哪些要素构成?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恩格斯
一、传说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炎黄部落联盟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氏族界限,促进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尤其是黄帝更为著名,被后人誉为“人文初祖”。
姓姬,号轩辕氏。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教民农耕,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历史
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神话
神的故事和神化的英雄传说。
夸张虚构
考古证实
祖先崇拜是古代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现象,对炎黄的统一崇拜建立在血缘关系普遍认可的基础上,使我们这个民族保持了连续性的发展。
现在古人类学公认的人类起源过程是: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距今5—1万年)。
晚期智人是现代人类的祖先。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二、考古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分布有何特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距今年代
不同
时期
代表
遗址
经济活动
生产工具
生产活动
社会
生活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1万—5000年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打制石器
打磨石器
渔猎采集
粟、水稻、饲养家畜彩绘陶器、养蚕缫丝
黑陶、玉器
祭坛
神庙
300—1万年
群居
生活逐渐稳定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思考:

结合课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析这些文化遗存的分布上有何特点?

分布广泛、多元化、朝中原核心方向发展
探究:结合课本内容和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考古遗址,分析新石器晚期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女神庙的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其狭窄处仅有2米。因此,在如此窄小的空间内活动的只能是极少数人,并非常人所能进入,甚至只能是“一人”的事。有资格进入庙内的人,与先祖直接沟通,进行祭祖礼仪。
在史前诸文化中,一些特殊玉器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从考古材料看,良渚文化等玉器墓中,存在随葬用玉不等的现象,这种等级差别应是早期玉礼制在埋葬制度上的反映。
——沈薇、李修松《玉文化与史前文明化进程——江淮地区的历史证据》

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孳生出对社会财富的追求和对物质的贪欲。 ……往往便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 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新石器时代文化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氏族首领
私有

三、中华文明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出现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1世纪
史料一:
远古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出现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1世纪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
史料二:文献史料
二里头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
史料三:考古发掘——河南二里头遗址
三、中华文明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出现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1世纪
考古发掘:二里头青铜兵器
考古发掘:二里头青铜兵器
陶器
二里头遗址:已经具备国家的特征——中华文明的产生
三、中华文明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出现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公天下 家天下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2)夏朝政治制度:
三、中华文明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出现
1、夏朝:约前21世纪
2、商朝:约前1600年
考古: 甲骨文、青铜器
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来历来看,商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结合课本与右图,分析商朝统治者如何管理国家?
内外服制度:
诸侯国(血缘部落)独立性大
靠武力来维系
比较松散的联盟关系
利簋
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内底有铭4行33字。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BC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等级森严
层层分封
探究——如何评价分封制
分封制比之内外服制度,有何进步性?
分封制:
以宗法血缘为纽带;
按地域来划分
层层分封,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周天子逐渐成为“天下共主”
内外服制度:
诸侯国(血缘部落)独立性大
靠武力来维系
联盟关系
严密
松散
探究——如何评价分封制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6页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
楚王问鼎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
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
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
称“楚王问鼎”。

3、西周:
(1)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2)经济:
农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土地不得转让 和买卖;集体耕作 )
手工业——青铜器、丝织业
对夏、商、周关系的新认识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大同而小异。大同者,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共同的大特征;小异者,代表地域、时代与族别之不同。
——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4、早期国家的特征:
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