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15: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试教
第三课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
就现代民主政治而言,共和是在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现代政治理念基础上的共和,在法治国家就表现为宪政,也以称之为"宪政共和"。
——百度百科
本课三个子目、两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旧式民主政治的确立及曲折发展历程(贯穿了1912到1949年)
第二个主题:中共在建国前后在建立、完善新式民主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与努力(从1927-至今)
两个主题、两种民主是近现代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重要表现,二者有交集,也有对抗与替代,这是近代中国转型的重要体现
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民主共和的曲折历程
1928y
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1919y
1924y
1926y
南京临时政府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南北政权分立
东北易帜
五四运动
“宋案”二次革命
国共合作
国民大革命北伐
建国、制宪、政党政治兴起,民主宪政奠基
镇压民主力量,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3y
1912y
北洋统治结束
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背景:
湖南10.22
陕西10.22
山西10.29
云南10.30
江西10.31
贵州11.4
浙江11.5
江苏11.5
广西11.7
安徽11.8
福建11.9
广东11.9
四川11.27
湖北10.10
十月十日 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独立 十一月九日

2天
41天
123天
清帝退位
占领武汉三镇
十余省区独立
中华民国成立
武昌起义
80天
1912.1.1
1911.10.10
武昌起义
国旗 五色旗 五族共和
1912.2.12
1912.3.11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2、民主政治的奠基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临时约法》确立的政体与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有什么不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律。……经参议院之同意,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务员(国务总理、各部总长)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封建社会法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选举和被选举职权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君
封建等级、君为臣纲
君主独裁
孙中山为什么赶在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颁布《临时约法》?为什么将总统制修改为内阁制?如何看待这一政治体制的变革?
武昌首义一炬,呈燎原之势……独立各省市纷纷建立军政府或都督府。如江西、安徴、上海、广东等省市,领导权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福建、陕西、山西、云南等省,革命与立完党人联合掌权;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省宣布独立,只是改换了一下门庭,立宪党人和旧官僚联合掌权执政;湖南、贵州等省,财政权从革命党人转移到立宪党人和旧官僚手中。
——白钢《中国政治史》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态
1、近代政党的勃兴
辛亥革命后,政权的更迭与制度的骤变,使清末公开的或秘密的党会等诸多团体转而组建多个政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则公开采用政党组织,其它种种政党也相继产生,如自由党、社会党、国民公党等。综览民初政党数目,时人谢彬说“殆达三百有余,是为民国初年政党林立时代”。
——曲广华《政党与社团:辛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组织结构之嬗变论析》

在政党组织与党员问题上,民初各政党无严格的入党标准,各党员也不是以党义党纲择党。“惟思顿大弦以网多士,不问其人于党义有无会契,惟使之入吾彀,不得则加之以威,福之以利”。入党者,“罕复问党义是否为吾所心悦服,党之举措是否践行党义,贸然入之,以为酬应而已”。
——白钢《中国近代政治史》
2、议会斗争及其失败
国民党与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时为“四大政党”。在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众议员269,参议员123,计两院议席392;共和党175席;统一党、民主党各24席。
——白钢《中国近代政治史》
1)议会斗争
宋教仁(1882--1913),中国"宪政之父"。
2)“宋案”的爆发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
3)二次革命
宋案发生后,国民党一方面在国会里施加压力,一方面在加紧准备武装斗争,还通过报纸进行舆论造势。一时间,南北双方紧张关系日益加剧。1913年6月,袁世凯下令解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多名南方高官的军政大权。随后在孙中山等人动员下,李烈钧等人在江西宣布“二次革命”。
4)政党政治失败
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驱逐国民党议员
解散国会
政党政治失败
对于政党竞争,民初政党不遵循正当途径,“若惟以灭蹙他党为惟一之能事,鸷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在这种党争之下,“政党之分野,不以主义而以地方入士之意见”。民初政党在参与国会选举中,“其假手于金钱及威力之干涉者什而八九”,政党对于其政务研究,“莫或从事焉,即有此机关,亦同虚设”。
——白钢《中国近代政治史》
“吾国现在之政治社会,决无容政治团体活动之余地”……“吾深觉政治之基础恒在社会,欲应用健全之政论,则于论政以前更当有事焉。而不然者,则其政论徒供刺激感情之用,或为剽窃干禄之资”。
——梁启超:《吾今后所以报国者》,《梁启超选集》
民初政治之反思
当议会斗争达不到架空甚至剥夺袁世凯总统职权的政治目的时,退出中华民国已经初步建立的民主立宪的制度框架,单方面挑起、发动号称“二次革命"的国内战争,便成为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人最后的选择。
——白钢《中国政治史》

现在很清楚摆在外面的,就是武人势力的局面。至于说到助长这种武人势力的原因,不能不责备革命先辈,他们无论如何,不应用二次革命那种手段。二次革命实在是以武力为政争的开端……武人的威权从此一步一步地增长,到现在而达极点。
——梁漱溟
1946y
宁汉合流
1945y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37y
七七事变
全面内战爆发
十年对峙时期
1927y
解放战争时期
1948y
1949y
抗战胜利
国民政府覆灭
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
中国近代民主共和的曲折历程
国民党“训政”开始
1928y
抗日战争时期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曲折历程
1、“训政”含义

1906 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革命方略》,规定革命后要经过“军法之治”、“约法之治”,然后达到与一般民主共和国家相同的“宪法之治”。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
——孙中山
2、训政的实行
训政纲领:
第一条 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第三条 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
第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选自中央训练团编:《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第一册,1941年版
1)政治架构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
国民政府
监察院
军事部
国民党总裁
司法院
行政院
立法院
考试院
司法部
财政部
内政部
外交部
教育部
所有军政训政,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政府由党负其褓母之责,故由党指导,由党拥护,在人民未经政治训练及未完全了解实行三民主义以前,唯有党能代表全国人民负建国之大任。
——《国民党训政大纲说明书》
五院制国民政府并非五权分立,而是平行五院之间的分工。据《国民政府组织法》,国民政府由五院组成……五院对所管事项的审核、监督,对国民政府负责….五院之间没有通过“反对权”来防止其他机关越权侵犯的制衡关系。
——张皓《中华民国史》
在1928年5月正式成立的民众训练委员会直属于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民众训练之党内最高领导机构。在中央党部还设有中央训练部,掌管党义教育、党员训练、民众训育及童子军训育等事务……国民党所忌惮的是革命式的民众动员,易于超出掌控。由“运动”改为“训练”,是强调在国民党的主义和组织引导之下,训练民众为党治的基础。
——魏文享《“党规”与“国法”:国民党民众组训体系中的社团制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月
2)民众训练
3)训政的评价
专制
3.“宪政”及其失败
对于落后民族,现代化是一种为着民族利益的命运而被迫进行的选择……现代化按照自身的规定,必然要求民主化。而对于一个落后民族,当大多数人们还不善于用世界眼光看待自己的历史处境时,进行的现代化本质上只能时一种强制,这是一个深刻的二律背反。
——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P342
路在何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