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革新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
(公元6世纪末---公元10世纪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开皇之治(581年—600年)
贞观之治(627年~649年)
开元盛世(713年—741年)
典章制度
科举制(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行政制度)
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
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
汉朝时期,国家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它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
德才
选官制度—科举制
从汉代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科举制的实施改变了哪些社会阶层的命运?
如何理解“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八七。 --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
帝
系
高
祖
太
宗
高
宗
武
后
中
宗
睿
宗
玄
宗
肃
宗
代
宗
德
宗
顺
宗
宪
宗
穆
宗
及进士人数
3
9
14
22
26
28
27
23
25
24
29
28
26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学生感悟:难考、相当难考
竞争激烈
及第后光宗耀祖
公平
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同学们,怎么评价进士科?
进士科
江南贡院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
摄于1912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科举制的实施改变了哪些社会阶层的命运?
高门权贵子弟
——失去了“无论优劣,都可为官的特权”。
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
——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
地方官和高门权贵
——失去了“选官实权”。
朝廷(皇帝)
——得到了“集中了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
如何理解“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及行政效率。
选用人事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
个人(读书人)
社会
国家命运
开放、公平、
公正的趋势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在汉代得到继承,但也有所损益。汉武帝时期,中朝决策机构形成,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东汉建立后,三公逐渐被架空,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具体事务分由六曹执掌。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教材P41
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
从汉代至隋唐,中枢政务机构如何调整?
隋唐统治者继承前朝制度基础上如何构建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
掖
太
东
极
庭
中
门
书
下
宫
宫
省
宫
省
马坊
承天门
承天门街
大社
鸿胪寺
朱雀门
太庙
少府监
唐代三省位置图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政事堂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草拟、颁发政令)
(审核、封驳)
(执行)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唐代三省位置图”,结合文本,勾画“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分析各部门的职能。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政事堂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共议国政
分工明确
相互制约
一体化趋势
(草拟、颁发政令)
(审核、封驳)
执行
决策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国家
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组织
汉代的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力役)很重。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从汉代至隋唐,统治者推行了哪些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实行的前提,影响?
两税法实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
北魏-实行租调制
隋和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唐中期-实行两税法
“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陆贽
结合教材分析租庸调制实行的前提,影响?
请同学解读“租”“庸”“调”。
均田制
轻徭薄赋
缓和矛盾
社会稳定
保证农时,推动农业发展。
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唐代“庸调银饼”出现、使用的现象,请同学推测说明了什么?
刻文-“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
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庸调出现了银两缴纳的形式。
租庸调征收的实物具有多样性。
两税
户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
地税:按田亩缴纳
时间:一年分夏、秋两季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变为以财产为主[最大特点]。
②税种减少。
③纳税时间由不定时变为基本定时。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家
典章制度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扩大统治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
完备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
推动农业发展
保障财政收入
1.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成熟与完善。
2.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3.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1.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这一史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
① 有资格限制 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③反映了统治阶级重视农商的观念
④ 努力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
①以人丁计税为主②实行纳绢代役制度③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格④按田亩多少收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