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
“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
——[美]费正清
……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有不变。
——钱穆
宋朝:历史的拐角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本课主要内容
■北宋的建立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以及应对危机
的举措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建立和宋金之间的和战
◆北宋的建立
960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
发动陈桥驿兵变,废后
周皇帝,建立宋朝,定
都东京,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结合材料: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
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背景(必要性):
1、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危害(历史)
2、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出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的(现实)
3、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防止类似兵变重演;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宋朝统治者为加强专制集权,巩固统治
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结合教材正文2、3、4段内容总结概括
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
扈,尽收天下尽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
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
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
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宋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都有哪些特点?并产生了哪些影响?
③为抑制武将的权力,重用文官
——重文轻武;
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相互牵制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特点及评价
积极:
消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安定国家的统一,也利于经济发展
不利:
(1)军队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2)“守内虚外”,削弱了边防,因而边患迭起
(3)机构重叠导致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导致“积贫积弱”
1、军事——边患迭起(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2、财政危机
结合教材史实概括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有
哪些共同点?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造成北宋财政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冗兵、冗官、“岁币”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
◆应对危机的举措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 范仲淹 )
(1)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2)结果及影响:
失败,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 1021—1086) 字介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1069年)
(1)涉及的领域:
(2)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3)结果:
(4)失败原因?
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多领域
政府加强管理和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增加财政,消除赤字
实现“富国”
但强兵的效果不明显
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你得出哪些认识或启示?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但是,应该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 ①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评价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
启示: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适应形势等;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充满尖锐激烈的斗争
◆南宋的建立和宋金之间的和战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 都城:临安
2、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
特点:广泛性、持久性
性质:金是以掠夺和扩大势力为目的,非正义;
南宋抗金是正义的
结果:签订《绍兴合议》
如何认识《绍兴合议》?
A 是不平等的,加重南宋人民的负担;
B 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利于
经济发展和民族间的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