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19:4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2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问题一:何为古代中国?
两种办法
办法一:以历代皇朝疆域、皇权统治范围确定历代 国土的范围。
办法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为主范围,上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活动。
采纳办法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为主范围,上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活动。
问题二:民族关系如何?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主流。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阶段: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
中央:
地方:
北面: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面:
南抚夷越,设郡管辖。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匈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面:
匈奴,
和亲
攻打
西迁
如不遇水旱灾荒之年,百姓家给人足,各地官府仓廪皆满,府库充裕;京师之钱累聚巨万,穿钱之绳朽断而钱散不可胜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而露积于外,以致腐败不可食用。
—《史记·平准书》
初步实现汉匈统一
国富民足
匈奴
西域
河西走廊
羌人地区
氐人地区
西南地区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面:
匈奴,
和亲
攻打
西迁
初步实现汉匈统一
西面:
河西走廊 西域 羌人、氐人、西南地区
沟通西域和中亚
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后汉书·西羌传》
田畴不得垦辟,禾稼不得收入。——《后汉书·庞参传》
汉政府虽平定羌人,而“汉祚亦衰焉”。——《秦汉史十二讲》
对羌人而言,在遭受汉军镇压时,还要受本族首领侵扰,或死或亡,牲畜被掳,处境亦艰。——《秦汉史十二讲》
耗费财力
耗费人力
国力衰败
处境艰难
如不遇水旱灾荒之年,百姓家给人足,各地官府仓廪皆满,府库充裕;京师之钱累聚巨万,穿钱之绳朽断而钱散不可胜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而露积于外,以致腐败不可食用。
—《史记·平准书》
国富民足
民族关系和睦,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边疆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促进对外交流;
民族关系冲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国力衰退,边疆生产凋敝,处境艰难。
举措:力避冲突,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
匈奴
西域
河西走廊
羌人地区
氐人地区
西南地区
乌桓
朝鲜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面:
匈奴,
和亲
攻打
西迁
初步实现汉匈统一
西面:
河西走廊 西域 羌人、氐人、西南地区
沟通西域和中亚
东北:
设乌桓校尉、灭卫氏朝鲜
匈奴
西域
河西走廊
羌人地区
氐人地区
西南地区
乌桓
朝鲜
南越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面:
匈奴,
和亲
攻打
西迁
初步实现汉匈统一
西面:
河西走廊 西域 羌人、氐人、西南地区
沟通西域和中亚
东北:
设乌桓校尉、灭卫氏朝鲜
南面:
灭南越,设置郡县。
管理方法:屯戍政策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区。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
主客司
负责“宾礼” 及“出蕃册授”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地方:
隋朝:
北方突厥
南方百越
流球
郡县制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
主客司
负责“宾礼” 及“出蕃册授”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地方:
隋朝:
北方突厥
南方百越
流球
郡县制
唐朝:
关系良好
西北:
东突厥归附,天可汗。
吐蕃和亲、会盟
南方:
加封南诏,南诏子弟入唐学习。
管理机构:
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府州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 提到民族政策平等
适合少数民族的政策
宋朝用地图来讲
先讲对外关系再讲民族关系,宋朝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总体上:
隋朝:

日本使者、学生、僧人来唐,带回唐文化。
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商人往来事务。
唐朝:
怛罗斯之战,兵败大食,中国技术西传。
与西域、中亚商路畅通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交流活跃
唐朝:
与赤土国人员往来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结束各政权的并存对峙,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行汉法”
“因其俗而柔其人”
管理办法
用色目人做官,促进民族融合。
对西藏实行行政管理;
在东北、云南设行省;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玙和琉球;
不同民族
不同政策
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中央:
地方:
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
赦封西藏宗教领袖,管辖该地区,进行贸易。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羁縻
政策
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漠南、哈密:设蒙古卫、所;
西南:设土司;
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进贡。
元明清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中央:
地方:
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西北边疆;
扶持黄教,设办事大臣、驻藏大臣管辖西藏;
西南地区沿袭土官制度,也“改土归流”;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有任期的流官。
元明清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蒙古各部
沙俄入侵
西藏
元明清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清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康熙时期,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拒绝使团请求,关上对英交往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