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点击新目标
记住: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过程。
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重心南移。
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辽、宋、西夏、金的并立》知识建构。
2、问一问:第6课中的五个政权哪些位于南方?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通读全文,把你认为的重点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你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做好批注。
完成知识建构。
3、师生共同反馈矫正知识建构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同学们通过媒体经常看到有关假钞的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小心地辨认钞票,那么同学们知道在古代人们是怎么防止伪钞出现和流通的吗?纸币和防伪技术的出现及完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新课解读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方面:两宋时期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太湖流域的 、 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
结合图片与资料,联系环保,讨论梯田、圩田的利与弊
(圩田是指在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
(周杰伦的《梯田》歌词片段:说到中学时期家乡的一片片梯田是我看过最美的绿地,于是也因此让我得了最佳摄影。莫名其妙在画面中的我不会写词都像个诗人,坐著公车上学的我看著窗外的牛啃草是一种说不出的自由自在)
利是: 弊是:
商业方面:纸币的出现(识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这是什么时期开始发行的纸币?当时名叫什么?
你对该纸币有何评价?
议议:为什么会出现纸币?
结论:纸币的出现说明了
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之前所学知识,联系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 ②
③ ④
2、 南移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材料二: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①材料一中的故都指哪里?南宋都城是哪里?
②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③材料二是什么时期的谚语?“苏湖”分别指什么地方?
④为什么说“苏湖熟,天下足”?
课堂小结 结合下表你会更好地把握南方经济发展脉络。东汉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表
课堂大练兵:完成练习册22页的选择题。
课后谈收获:我记住了
我懂得了
南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①棉纺织业:南宋时, 在南方兴起。
②制瓷业:两宋时, 成为著名的制瓷中心,后被誉为瓷都。
①纸币出现:北宋时,在 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
②商业都市:南宋都城 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
③对外贸易:两宋时期,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有 、 等,政府设置 进行管理。
①原因: 、 、最主要的是 。
②南移过程:从 时期起,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中期以后,移动速度加快。 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③表现: 、 是天下闻名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第19课 明清小说
点击新目标
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和明清小说繁盛的原因。
记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名称、作者及朝代。
了解四大名著的影响。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指导丛书63页知识建构。
问一问:“诗仙”“诗圣”分别是指谁?白居易的代表作是什么?宋词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此人物曾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叫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他被封为“齐天大圣”,请问他是哪部作品里面的哪个人物?
【课前小热身】
通读全文,完成指导丛书67页知识建构。
小组合作,订正知识建构的答案。
【新课解读】
一、小说在明清繁盛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___________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极度丰富多彩,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②日益壮大的___________,市民对通俗文学作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明清时代人们赞美小说、推崇小说,社会舆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③有利条件:___________的空前发达,为大量通俗读物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明清小说:
朝代 书名 作者 主要内容 典型人物 典型故事名称 成就
明代“三大奇书” 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描绘了三国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 长篇历史小说
以北宋宋江起义为题材,描绘了梁山108位好汉起义的曲折发展过程。
根据玄奘西行为原型,塑造了唐僧等师徒四人不畏艰辛西天拜取佛经的故事。
清代小说 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林黛玉爱情为核心,描写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 我国成就最高的古典长篇小说。
19世纪初年有一句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课堂小结
读一读,记一记上面的表格。
课堂大练兵:
1、“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连线:
罗贯中 《红楼梦》 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清代 曹雪芹 《水浒传》 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施耐庵 《西游记》 长篇历史小说
明代 吴承恩 《三国演义》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2、完成指导丛书67—69页的单项选择题和读图说史题。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2、我了解了: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隋唐宋元时期著名书画家名字。
2.了解颜真卿和柳公权书体的艺术特点。
3.欣赏阎立本、吴道子和张择端的代表画作。
链接旧知识
1.列举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名称和所在地
2.说说三大石窟各自突出的特点
3. 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哪个朝代的哪位书法家?
课堂进行时
【情境创设】
老师带头,邀请两位有书法爱好的同学在黑板上书写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允许大家七嘴八舌评一评黑板上老师和同学书写的字怎么样?
同学们,书法是一种艺术,字写得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绘画也是一样的。中国书画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风采,留下各自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走入隋唐宋元时期去领略那些书画大家的艺术才华吧!
【课堂热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家及其他们的艺术成就,边看边圈画重点信息。然后完成同步训练知识建构。
唐代: 、 的草书“迅疾骇人”。 、 的楷书严格规范,形成“ ”和“ ”,成为书法楷模。
宋代: 、 的书法抒发个人情怀。
元代: 创造出骨力遒劲的“ ”
人物画: 代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画家有 、 ,其中被誉为“画圣”的是
山水画: 时期达到高峰。
风俗画:北宋画家 的 为代表。
花鸟画: 代走向成熟和完美。 的大写意花鸟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术新阶段。
【新课解读】
第一步:每位同学用白纸临摹一位自己喜欢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第二步:各小组组内说一说这些书法作品不同的特点,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书体特点。
第三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中的故事。
第四步:各小组组内欣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同的画风。
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作品不同的画风。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宝库的冰山一角,体会了不同时期,不同书法家和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可谓一次色彩缤纷的艺术享受!归结起来,谈书法,人必称晋代风韵、唐代法度、宋代抒情;谈绘画,人必称唐代人物、宋元山水、明清写意。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黑板上的知识建构,熟悉所学知识。
课堂大练兵
完成同步训练单项选择题和列举题。
课后谈收获
1.你记住了哪些内容?
2.有机会去欣赏欣赏更多的书画作品。
书法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绘画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战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
2、列举明请反侵略的斗争
3、分析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培养不畏强暴的民族斗争精神
链接旧知识
齐读上课知识结构;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课前小热身
1.读课文,勾划重点词句,然后完成丛书知识建构。
2.小组合作,订正知识建构的答案。
情景创设
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课堂进行时
一、戚继光抗倭
1、说说“倭寇”指的是哪些人?
2、概括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
组建 ; 大捷;配合
3、结合事迹评价戚继光
4、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说说他们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回顾台湾历史
三国时期:卫温、诸葛直到 (今台湾)
元朝时期:设 管理 (今台湾)
明朝后期: 殖民者侵占台湾
2、说说收复台湾的过程:
年郑成功率船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攻破 、围攻 ,守军投降。 年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历史上的
3、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 ,把 、 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2、过程:(1)第一次: 命令清军水陆并进。
(2)第二次:再次出兵,击毙 。
3、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
(1)时间:——
(2)地点:——
(3)双方:——、——两国
(4)特点:经过——协商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5)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四、思考:明请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课堂小结
给本课三次反侵略斗争设计一个表格。
课堂大练兵
完成学习测评第一题、丛书练习题基础题。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我想到了七年级(上) 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理解这些科技、史学巨著在各自学术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3、通过对李时珍、宋应星、司马光的学习,培养学生勤奋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
衔接旧知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长城上传递。请问:
1、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
2、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情景创设]
播放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一段。
设问: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名叫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其实周杰伦的这首歌的歌名是以我国古代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而命名的。
设问:那么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有何价值?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从中去寻找答案吧。
课前小热身
请同学们完成表格,从作者、朝代、巨著名称、内容、类型、价值等几个方面归纳比较。
作者 朝代 巨著名称 内容 类型 价值
课堂进行时
[新课教学]
1、议一议
①《本草纲目》有何鲜明特点?
② 为什么李时珍能编著出如此恢弘的巨著?
③ 他有哪些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总结。
想一想
我们在中国古代史的上册中还讲到了哪些医、药学著作及人物?
3、说一说
① 被欧洲学者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什么书?
② 为什么这样评论他?
③ 宋应星为何能写成这部科学经典著作?
教师解释“天工”、“开物”
4、比一比
① 史学界把司马光同司马迁并称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二司马”,由他们编著的两部书称作“史学双璧”。由学生讲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② 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完成表格
《史记》 《资治通鉴》
作者或主持编写者
写作时代
内容
体例
价值
教师解释“资治”、“通”、“鉴”
[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表格内容并记忆
课堂大练兵
完成丛书P60页的选择题
课后谈收获
① 我记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点击新目标:
(一)、记住驻藏大臣和台湾府的设置时间;
(二)、列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的措施
(三)、分析清朝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认识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12课《练习册知识建构》;
写一写:明清时期的三位民族英雄及主要事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小热身
阅读课文、勾划要点、完成练习册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讲述《图片上的历史》
1951年5月23日,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
新课解读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阅读教材77—79页,完成以下问题:
1、清朝对西藏的治理
(1) 忆一忆:在______朝,曾建立______ ,西藏地区事物进行管辖
(2) 找一找: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所采取的措施:
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雍正时,设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制度,确定达赖,喇嘛的继承人
(3) 说一说:
A、驻藏大臣的职权:
代表______________,共同管理西藏
督办______________,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B、“金奔巴瓶”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2、清朝对台湾的管理:
(1)忆一忆:
①、三国时候,孙权派卫温到达______,既今天的台湾
②、元朝时,设立______,管理______(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2)想一想:设置台湾府的目的
(3)写一写:_______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______省
(4)议一议:设置台湾府的作用
3、清政府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治理
(1)找一找:清政府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治理措施
圈一圈: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利将军在地图上的位置
(2)讲一讲:这两个机构设置的背景
(3)想一想:这两个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
4、小组讨论:清政府上述措施的影响和对你的启示
二、清朝前期的疆域
阅读、观察教材79页——80页
1、在书上找出清朝疆域的4至,并在地图上圈出它们相应的位置
2、填一填
清朝前期的疆域:西跨_______;北接________;东临________;南到_________;
至此清朝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共生活着_____个民族。
课堂小结:朗读本课知识建构
课堂大练兵
完成练习册选择题、读图题
课后谈收获
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点击新目标
1、记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记住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和唐朝鼎盛时期的名称。
2、归纳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政策;21世纪教育网
3、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
4、评价武则天。
链接旧知识
1、读一读:第一课的知识建构
2、背一背: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3、问一问:隋朝建立和统一时间?隋文帝和唐太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样的盛世局面?
课前小热身
1、通读全文,把你认为的重点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你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做好批注。
2、完成知识建构(见丛书P6)
3、师生交流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1、故事引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鲜为人知的是,她主政时期造了大量的新汉字,但是都随着她的王朝衰亡而烟消云散。这些字就被称为“武则天遗字”。
武则天遗字举例如下:
曌、瞾:读音为zhào,字义是『照耀』,日月当空就是『照』。
囝、囡:读音为nān,字义是『儿女』,家中的子女就是『儿女』。
埊:读音为dì,字义是『大地』,有山有水有土就是『地』。
圀:读音为guó,字义是『国家』,[四]+[方]就是『国』。
玍:读音为hù字义是『人民』,人在土地上就是『人民』。★注:现在方言中仍有此字,读音gǎ
缶:读音为fǒu字义是『中正』,人在山上双手平身就是『正』。
……
2、学习新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归纳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的严酷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则天的墓前立了一块高大的石碑,但是碑上一个字都没有,因而叫 “无字碑”。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给武则天写一篇简单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以上措施,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的全盛局面
★列表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的相同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分析唐朝初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理出唐朝初年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发展过程
奠基(唐太宗) 继续发展( ) 全盛( )
课堂大练兵:(完成丛书单项选择和材料解析题)
课后思收获:我记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课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政权的时间,元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记住抗元英雄文天祥
2、说出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简述元朝民族融合的重要表现;列举忽必烈的统治措施
3、分析忽必烈统一国家的历史意义;认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链接旧知识
1、回顾所学,说说下列政权分别是哪些民族建立的:
吐蕃 南诏 、回纥 、辽 、宋 、西夏 、金
情景创设
齐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 雪》
课前小热身
1、读课文,勾划重点词句,然后完成下列知识建构
成吉思汗(铁木真): 年,建立蒙古政权
建元:蒙古军灭西夏、金, 年忽必烈建元,定都 政治:结束分裂征战局面,
实现统一,巩固了政权
统一:1276年灭 , 年,统一中国
设 管理全国政务 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发
忽必烈 中央 设 管理佛教事务和 地区 展,大都成为著名城市
政治 设 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改革 地方 设 管理琉球、澎湖列岛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
措施 重视农业:禁止农田变牧场,鼓励开荒,推广种棉, 形成
经济 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开凿两段新运河
2.小组合作,订正知识建构的答案
课堂进行时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蒙古统一前的草原上情景
阅读思考:这首诗反映了那时什么样的局面? 是谁最终改变蒙古各部相互征伐的局面?标志事件是什么?
(2)关于成吉思汗你还了解那些?
二、忽必烈建立和统一元朝
材料1: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明代宋濂之《元史·志第十地理一》
材料2:《马可.波罗行记》展示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一书以赞赏的语调描述了中国的主要市场:北方丝绸中心是汗八里(北京);成都府生产薄绢,并出口到中亚;扬州是长江下游的最大的稻米市场。最繁忙的地方是原南宋都城……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完成下列1-4题:
1、元朝的建立: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今 )
2、元朝统一的过程:
1271 年建 1276年灭 1279年
3、(1)在元灭南宋的过程中涌现了一位坚贞不屈的抗 英雄 ;
(2)有感情的朗读《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的高尚节操。
4、(1)列举中国封建社会的几次大一统时期
(2)结合史实、分析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5、观察教材54页《中国疆域图》,找出元朝疆域的四至,说说元朝疆域的特点?
三、忽必烈巩固政权的措施及作用
1、面对史无前例的辽阔疆域,面对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民族文明,元朝统治者忽必烈是如何有效治理的?
2、说说忽必烈改革给元朝带来的影响?
四、民族关系的发展
材料:元末,不少定居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民族。
阅读材料:请回答
1、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民族?
2、想想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说说民族融合的意义
课堂小结:三个“四”
1、四个年代:1206年 1271年 1276年 1279年
2、四个人物:成吉思汗 忽必烈 文天祥 马可.波罗
3、四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统一元 行省制度 回族形成
课堂大练兵
完成丛书练习题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我想到了1、故事引入: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点击新目标
记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名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的时间及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者
概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过程
认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链接旧知识
填一填:
盛世: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_______________”
表现::制瓷中心________规模扩大;_________成为新兴丝织业中心。
盛世中潜伏的危机:________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军队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闭关锁国形成: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_______”政策;统一台湾后,一度放宽,松江、广州、泉州________等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只准开放________一处。
2、改一改、读一读
3、说一说:闭关锁国的影响
课堂进行时
设问导入
书是用什么做的?造纸术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
书上这些字又是怎样出现在书本上的呢?印刷术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课前热身
阅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知识建构、并在书上准确的勾划
2、齐读知识建构并改正
解读新课
一、印刷术
1、阅读92页小字、了解印刷术的流程
2、复述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操作流程
3、比一比:雕版、活字和今天的印刷有什么不同?
二、指南针
1、看图说说指南针的装置形式有哪些?
2、想想指南针的用途
3、议议指南针的运用的意义
三、火药
1、听听火药的诞生
2、说说火药的成分与用途?
3、讲讲火药在中国及世界的发展及影响
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三大发明。英国大文豪、哲学家培根认为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一个教派或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三大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1、我国古代这些科技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有怎样的影响?
2、四大发明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怎样?
3、历史留给你的启示
课堂小结
1、列举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假设没有这四大发明,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课堂大练兵
<见同步练习> 52 页1——6题;能力提升第1题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了
我想到了
封建帝国的危机第8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点击新目标
1、记住宋代的主要衣料;娱乐场所:瓦子、瓦舍
2、讲述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3、分析宋代社会生活变化之因;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 :第七课知识建构
填一填:
1、世界上纸币最早出现的时间_______、 地点________
2、 ______时,我国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课前小热身
学生通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欣赏名画《清明上河图》,说说你能从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新课解读
一:宋代的衣、食、住、行
仔细阅读课文47——49页,填一填:
1、 衣:(1)、两宋时,_______是主要衣料
(2)、南宋时,以______做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
2、 食:(1)、主食:北方以______为主食,南方以______为主食
(2)肉食:北方以______为主,南方除吃______,还吃鱼肉
(3)食用油:宋代以前多用动物油,宋代时开始普遍使用_____
(4)燃料:城乡居民多用柴,但东京等地烧_________ 已很普遍
住 (1)宋代的农民多住低矮的_____,城乡居民以_____为主,
(2)贵族官员多住____、_____
行:(1)富人多乘_____、______;(2)百姓多乘____、______
二、城市生活剪影
1、根据课文49——50页相关内容写写:
(1)、北宋的东京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_________
(2)、南宋的临安市内有娱乐场所______,城市人口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材料: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1)北宋社会生活与前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有和异同?
巩固提高
1.赵某是宋朝人,他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衣服,夏天和冬天有时服。衣料有麻布、丝绸、棉布等,当时人们已逐渐多以棉布为主。平时主食以米饭为主,有时吃猪肉,多食鱼肉。一天一位远方朋友范某来看他,范某说:“我们那儿人们多吃羊肉、饮酒、品茶;我家是园林式建筑,出门有马车,空闲时就到瓦子里转转。”
请回答:
赵某生活的时期、地域和身份?赵某的朋友范某生活的时期、地域和身份?
2.识读右图,正确回答问题:
(1)判断《宋妇女剖鱼图》中女子可能是何区域人。
(2)猜想一下她蒸鱼常用什么燃料?用什么油?
(3)现在你在家吃鱼有哪些不同?(4)宋代南北方的饮食有什么差异?
课堂小结
朗读本课知识建构
课堂大练兵:
完成练习册选择题
课后谈收获:
(一)、我记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还有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点击新目标
1、记住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著名首领的名字及被唐朝册封的称号
2、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和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3、理解并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链接旧知识
1、背一背:唐太宗的主要治国措施
2、问一问:唐朝前期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3、填一填: 唐太宗实行 的民族政策,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他为 .
课前小热身
1、通读全课,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作个符号
2、完成预习练习。
(1)、吐蕃是今天 的祖先,生活在
唐与吐蕃 ( 2)、7世纪初 统一吐蕃各部,唐太宗将 嫁给了他。
唐 ( 3)、唐中宗时又将 嫁给了 ;后唐蕃正式结盟。
朝
的 (1)南诏是今天 和 族的祖先, 生活在 一带。
民 唐与南诏 (2)8世纪初 统一各诏,建立以太和城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族 (3)唐 玄宗时册封 为 。
关
系 (1)回纥是今天 族的祖先,生活在 一带;
唐与回纥 (2)唐玄宗时册封 为 ;
(3)两次助兵:唐灭突厥时出兵助战,安史之乱时有帮助唐朝收复失地。
3、师生交流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在历史上有一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的女孩,为了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主动愿嫁到偏僻的青藏高原,但又担心那里的人太粗俗,故出了三道难题让对方回答。若能答对,她就自愿嫁过去。第一,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第二,把100匹小马和100匹母马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小马是哪匹母马所产?第三,从2500名美女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
新课解读
1、归纳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 史实:
①
②
③
2、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对汉、藏两族所产生的影响:
3、讨论并归纳出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几
你知道在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多主动与唐朝交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恩:
(1)恩威并施
威:
(2)
课堂小结 朗读知识建构
课堂大练兵
1、一首民歌的歌词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连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你。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歌中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高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2、会盟碑屹立在今天中国某城市的大昭寺门前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了。它反映了和唐朝结盟的少数民族是
A吐番 B回纥 C靺鞨 D南诏
3、曾经出兵帮助唐朝打败东突,后来“安史之乱”中又帮助唐朝收复失地的少数民族是
A吐番 B 南诏 C 回纥 D靺鞨
4、下面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受到唐玄宗册封的有
(1)回纥 (2)吐番 (3)突厥 (4)南诏 A、(2)(4) B(1)(4) C(1)(3) D(1)(2)(3)(4)
5、“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朝与吐蕃的和亲政策 B松赞干布时就与唐朝结亲 C尺带珠丹感谢唐朝皇帝 D汉藏关系密切
6、 列举 ( 1)列举唐朝和吐番友好交往的三件史实
(2)列出本课的三位皇帝和四位少数民族首领
( 3)列出唐朝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的方式
7、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贞观十五年,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之。。。。。。及与公主归国,谓其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
材料中所提到的“弄赞”和“公主”分别指谁?
(2)“当为公主筑一城”指的是什么?该城在什么地方/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弄赞”和“公主”的结亲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2、我懂得了
附历史故事:公主出的三道难题:第一,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有九曲孔道的明珠。(应对: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让蚂蚁穿过九曲孔道的明珠。) 第二,把100匹小马和100匹母马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小马是哪匹母马所产?(应对:把它们分开,断晓马的粮草,再把它们放在一起)。 第三,从2500名美女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第3课 科举制都的创立和发展
点击新目标
1、记住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2、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
3、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
链接旧知识
复习旧课知识,齐读第2课知识建构。
忆一忆:隋朝创立了哪些新的制度?
课前小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关键词,并完成知识建构:
创立:隋朝 隋文帝:废除九品正制,下令“ ” 。
:设置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科举制 常科 明经:考对 的记忆和理解。
度的创 分类 进士: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
立和发 发展:唐朝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
展 录用程序:初试→ →吏部考察,量才任用。
作用 (1)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转变为以公开公平的 为主。
(2)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影响 (1)对国内:我国沿用 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2)对外国:对日本、朝鲜,西方文官制度都有深远影响。
课堂进行时
情景导入
《钟馗嫁妹》中讲到钟馗是唐朝时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相貌其丑无比,使他在科举考试中遭受歧视。钟馗在科举考试中,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唐明皇无法容忍其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钟馗于是选择了死。
问一问: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发展又如何呢?
新课教学: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1、说一说:科举制度的创立过程。
(1)隋文帝,废除九品正制,下令“ ”。
(2) 时设置 ,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议一议: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九品正制?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找一找:唐朝科举制度发展的表现。
(1)地位:
(2)基本特征:
(3)内容:
(4)录用程序: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位唐朝官员的话:“国家取士,远法前代,得人为盛。”
材料二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材料三 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想一想:请回答:
(1)上述几则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进士之科”是何时设立的?有何重大意义?
(3)你是怎么理解材料二这句话的?
(4)材料三说明了统治者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找一找:科举制度的作用:(1)
(2)
2、议一议:科举制度的影响:(1)
(2)
课堂小结
填一填: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 )——隋炀帝( )。
发展:唐朝。
课堂大练兵
1、指导丛书P8-9页一、二。
2、议一议: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 ;
2、我知道: 。
加油吧!七年级(上)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点击新目标
了解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是上的地位。
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及突出特点。
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衔接旧知识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至今任被誉为“中药宝典”“东方医学巨典”。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情景创设]
多媒体播放王菲的一首歌《明月几时有》,屏幕出示歌词。
教师设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做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指出:唐宋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万花吐艳的景象,著名诗人词人不断涌现,从而使唐宋成为我国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就让我们走进唐诗与宋词,去巡礼众多的诗词流派,领略明星的风采,吟颂他们的千古绝唱吧。
课前小热身
诗海泛舟,组织小小賽诗会。检查同学们课前准备情况。
教师设问:看谁能够背诵更多的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来?
课堂进行时
[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一个时代有如此众多的诗人、词人及作品受到后人的喜爱,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及其罕见的。
1、说一说
①为什么说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
②唐诗流派纷繁,风格迥异,主要有 哪几种类别?
③唐代诗坛名家辈出,灿若星斗,大家都知道哪些著名诗人?
④在群星璀璨的诗歌王国里成就尤为突出的有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2、议一议
①那么谁能背出这三位诗人更多的佳句?
②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
③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
④这些诗反应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讲解)
教师导语:俗话诗词、诗词,唐诗发展到后来就演化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接下来,再让同学们欣赏王菲的歌《明月几时有》。
3、说一说
①诗与词有什么不同?(教师视情况进行讲解)
②同唐诗一样,宋词也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它主要为哪两种流派?
③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有谁?
4、吟一吟
①下面我们请***同学为我们朗诵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
②婉约词有何特点?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的原因?
③下面我们请***同学为我们朗诵苏轼和辛弃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豪放词有何特点?
①在这两首词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在现代词人中还有豪放风格的吗?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讲解)
5、做一做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唐诗宋词一览表。
唐诗宋词一览表
文学形式 类别 人物 时代 代表作 特点 地位
[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表格并记忆
课堂大练兵
完成丛书的单项选择题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了~~~~~~~~~~~~~~~~~
我学到了~~~~~~~~~~~~~~~~~第 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2、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3、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链接旧知识
回顾所学,完成填空:
唐朝对外交流活跃:陆路西经西域可达_______、_______,东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各州到达_________和___________;海路从_____________出发,可达______________各国及_____________等地。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僧侣云集长安。
课前小热身
阅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丛书37页的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 情景创设】
我们四川人爱玩麻将,你知道麻将的由来吗?据说麻将的发明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郑和就杀了他们。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先用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接着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紧接着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随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又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后人的“麻将牌”由此而来。
[新课解读]
一、郑和下西洋
1、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1)明朝前期______________( 朱棣 ) 在______________期间派遣 先后 七次下西洋
明朝时把今太平洋加里曼丹岛(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地区及印度洋沿岸称为
郑和船队一共到过_______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东海岸
(2)早在________时,我国就有人到______________谋生
我国大批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带去了先进的_____、_____和 _____,为南洋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2、找一找:在图中找出刘家港、加里曼丹岛、古里、红海岸、非洲东海岸
3、画一画:画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4:说一说:观看教材68页的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说出四张邮票分别展示了哪些内容?
5:议一议:(可出示近代欧洲最早远航资料对比中理解)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我们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
【课堂小结】
朗读知识建构
课堂大练兵
完成练习册选择题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理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点击新目标
1、熟记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两个国家和五个人物;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
3、归纳鉴真和玄奘的相同之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链接旧知识
1、忆一忆:唐朝的民族关系怎么样?举例说明;并说明原因
2、想一想:唐朝的对外关系会怎样呢?
课前小热身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勾出重点知识,圈点出五个重要人物,对疑惑点做出批注;完成知识建构:
谴 目的:密切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唐 次数:十多次
唐与日本 使 代表人物:( )、( )、( )。
目的:( ),
( )东渡 意义:促进了日本( )的提高。
唐朝的对外交流 (1)天竺是指今天的( ),是( )的发源地。
唐与天竺 时间:
(2)( )西行 目的:
意义:
2、师生交流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学生讲《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问一问:《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现实中真有唐僧其人吗?真有帮他渡过道道难关的仙吗
新课解读
1、议一议: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找找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发展的原因?
①
②
③
④
2、读一读:郭沫若赞鉴真诗,并思考日本为何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3、谈一谈:日本谴唐使、鉴真、玄奘三人有何共同点?你从鉴真、玄奘身上学到了什么?
4、画一画: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线路
5、议一议:开放与繁荣的启示
课堂小结
写一写: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重大史实:
两个国家:( )、( );
三件大事:① ② ③
五个人物:( )、( )、( )、( )、( )
〈 课堂大练兵
练习册选择题
材料题:
材料一:他孤身一人骑马穿越莫贺延啧…..他经历千难万苦,才终达天竺……..
材料二: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洲,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又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3)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优品质?
(4)你认为唐朝对外关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2、我懂得了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点击新目标
1.熟记我国著名三大石窟名称、地理位置;
2.理解解三大石窟不同的特点;
3.了解三大石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链接旧知识
1.写一写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名称和作者;
2.列举明代三大奇书名称;
3. 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是哪一部?
课堂进行时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文化可谓丰富多彩,之前我们了解了四大发明、建筑奇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这堂课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去体会它那惊人的风采。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山洞中修炼,得道成佛,后来印度出家人仿效他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诵经、拜佛,由此产生了石窟艺术。印度的石窟艺术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并和中国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
【课堂热身】同学们!大家参观过石窟景点吗?我们可能有过旅游的经验,如果要参观一个景点,最好是对这个景点先有所了解,是吧?那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三大石窟,并圈画出你看出的重点内容。可以参考下面的知识建构。
地理位置: 省敦煌鸣沙山断崖上
开凿年代:保存南北朝到宋元时近500个洞窟,多数在 开凿
主要内容(特点):存有大量精美的 和
历史地位:
地理位置: 省大同五周山麓
开凿年代:保存 开凿的53个洞窟
特点: 艺术独特,既继承我国秦汉石刻艺术传统,又融汇南亚雕刻风格
历史地位:研究我国 的宝库
地理位置: 省洛阳市
开凿年代: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开凿,大部分是 朝时期开凿
特点:利用 雕刻而成大量摩崖造像,雕刻艺术高超
最大窟龛:奉先寺 佛龛
【新课探究】
1.参观三大石窟艺术。
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欣赏一系列图片,领略石窟艺术风采。
2.回答问题:我国有哪三大石窟艺术?
三大石窟艺术突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这些绚烂多彩的石窟艺术对今天来说有哪些研究价值?
3.抒发点滴感想。
同学们面对这些色彩绚丽的壁画、形态各异的塑像、高大宏伟的雕像,想到了什么呢?
【课堂小结】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原始保存,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当然,可想而知,开凿石窟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的人们很辛苦,也很了不起啊!
齐声朗读黑板知识建构。
课堂大练兵
学习测评1、2小题
同步训练单项选择题列举题
选做同步训练能力提升1、2小题
课后谈收获
1.你记住了哪些内容?
2.读一读:同步训练“阅读感悟”。
莫高窟
三大石窟
艺术高超
史料丰富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16课 建筑奇观
点击新目标
1、记住赵州桥的设计者和修建时代;隋朝大运河的中心、起止点、四段;元朝开通的两段运河 、明长城的起止点
2、讲述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3、认识赵州桥、大运河、长城及故宫的历史地位
链接旧知识
1、读一读,《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知识建构; 2、问一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你想漫步于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美誉的赵州桥,品味它的雄伟与韵致吗?你想一睹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悠久历史风貌吗?你想感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吗?你想驻足亭台楼榭,饱览古都紫禁城的磅礴气势吗?不要犹豫了!赶快加入我们的建筑奇观之旅吧!亲身体验崭新的旅游形式。
【课前热身】
1、通读全文,勾划重点,圈点关键,批注疑惑
2、完成指导丛书P55知识建构,同桌互相订正
3、师生交流知识建构完成情况
【新课解读】
一、赵州桥
阅读教材,完成:
1、填空:赵州桥修建于 ,位于 ,设计并主持建造者是 。
2、填表: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结构特点 作用
排洪
便于行人、车马往来
利于防洪、排水,减缓急流的冲击
3、议议:赵州桥有何价值?
二、大运河的开凿
1、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填一填。
(1)隋朝大运河北达图① ,是今天的 ,东南起图③ ,是今天的 ;以图② 为中心。
(2)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A 、B 、C 、D 四段
(3)根据两幅运河图比较,元朝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重新开凿了两段新的河流分别是: (临清—东平), (通州—大都),沟通了 、 、 、 和 五大流域。缩短了杭州到大都的航程。
2、评一评: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罪在当代(时),功在千秋”。你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为什么?
(三)、明长城
1、根据上图填一填:我国最早修建长城是在 ,明朝重修长城的目的 ,明长城西起 ,东到 , 全长 ;图中A、B处重要关城的名称分别是 、 。
2、比一比:明秦长城的不同起止点。
2、说一说:你认为长城的修建体现了什么?
(四)、故宫
1、看一看:依据地图册上明北京城的布局结构图,说说故宫的主要布局和建筑特色?
2、讲一讲:故宫的历史地位?
【课堂小结】
1、朗读知识建构
2、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自隋代以来四大杰出的建筑。你还知道哪些现存的建筑艺术珍品?
课堂大练兵(完成丛书P56单项选择及列举题)
课后谈收获:我记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到了
A
B
C
D
③
②
①
隋朝大运河图
元朝大运河图
A
B第六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点击新目标标
1、熟记建立辽、宋、夏、金政权名称及建立者;
2、了解澶渊之盟;评价岳飞。
3、分析认识辽、宋、夏、金之间关系及影响。
链接旧知识
回忆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方式
课前小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关键词语,完成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落。907年,唐朝灭亡。以后的53年里,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简称五代。五代共有14个皇帝,你想,53年五个朝代,有14个皇帝,这正常吗?这很多皇帝都被手下掌握兵权的大将杀死,这些人当了皇帝后又被他手下的大将杀死,政局十分混乱。 小故事:赵匡胤陈桥兵变。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什么朝代?都城在哪里?是日本东京吗?北宋完成天下的统一了吗?
【新课解读】
(一)辽、宋、西夏、金的建立
1、分组自学:第一组重点了解宋,第二组重点了解辽,第三组重点了解西夏,第四组重点了解金。
2、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代表介绍本组所代表的民族与政权情况,其他各组指出正误。
3、做一做:再请同学上黑板上完成列表: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金的对峙。
(二)辽、西夏、金与宋的关系
1、比一比
(1)辽、北宋、西夏三个国家并立历史上哪个时期相似?
(2)与三国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宋比作中国,辽和西夏能不能比作日本或美国?为什么?
2、议一议:
(1)、他们之间具体战争有哪些呢?是否战争长期持续不断呢?
(2)、你如何看待辽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如果你在那时,你是主张战还是和?为什么?
(3)、你知道岳飞吗?能讲述岳飞抗金故事吗?岳家军为什么能打胜仗?你如何评价岳飞?
【课堂小结】
朗读知识结构
课堂大练兵
练习册19页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第1题、第3题。
课后谈收获
我知道了
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
辽宋
西夏
金的
并立
辽、北宋、
西夏的建立
辽、西夏与
北宋的战与和
南宋和金
的对峙
辽朝: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名为①_______。
北宋:②_____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③_______。
西夏:1038年,④______称帝,国号大夏。
北宋与辽
的关系
北宋和西夏的关系
战:1004年,辽伐宋,在宰相⑤_____的劝说下,宋真宗亲
征,宋军打退辽军。
和:1005年,宋军和议,史称⑥“______”
战:多次发生战争。
和:1044年达成和议。
金的建立:1115年,⑦________建立金朝。后灭辽灭宋。
南宋建立:1127年,⑧________建立南宋,定都⑨________。
南宋与金
的关系
战:南宋抗金中,⑩_______统帅的岳家军最为突出。
和: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西夏
北宋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西夏
金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南宋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点击新目标
记住明清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列举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3、分析理解明清两朝强化专制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 第九课 知识建构
问一问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年建立的 朝;
继此朝代后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完善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朝代有 、 、 、 、 、 、 。
课前小热身
阅读全文,勾划重点,批注疑惑 、完成下列知识建构
明朝:时间 、建立者 、都城 。
1616年, 统一女真,建金,史称 。
年, 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顺治帝迁都 。
废除 ,取消 ,把权分交 。
设立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建立 ,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 ,使皇帝集权受影响。
过程: 时建立, 时,进一步扩大皇权。
目的: 。
特点:题目选自 ,内容遵循《 》的观点。
影响:禁锢 ,阻碍 。
目的: 。
表现:明清时最厉害, 朝达到顶峰。
影响:严重阻碍了 。
创设情景
“ 衣冠禽兽”一词的由来
“衣冠禽兽”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朝中期以前的“衣冠禽兽”是赞语,有让羡慕的味道。明朝官员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即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 ;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一样的水鸟;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官服绘兽,即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至四品穿红袍;五至七品穿青袍;八品、九品穿绿袍。老百姓把做官的称为“衣冠禽兽”。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当官的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文官武将身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洪水猛兽。于是,“衣冠禽兽”开始具有贬低的含义,老百姓也就把为非作歹的官员称为“衣冠禽兽”,比喻道德败坏。
课堂进行时——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根据教材,概括明清建立后,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
政治方面:(1) (明朝) ; ( 2)、(明朝)
( 3)、(明朝) ; ( 4) 、(清朝)
思想文化方面:(5) (明清)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惟庸早年投奔朱元璋,深得宠信。明初,他先任右丞相,后又任左丞相,掌握着官吏升迁及臣民生杀等重权。随着他权力的扩大,朱元璋很不放心。1380年,朱元璋下令将其诛杀。在随后的10年里,因胡惟庸案株连被杀的多达3万多人。
材料二:“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材料三:看书63页插图,(举子看榜)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强化统治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谈谈明清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朗读知识建构;列举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
课堂大练兵:完成指导丛书单选、材料题、简答题。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了 。
我认识到了 。
明清的建立
清朝: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八股取士
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文字狱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点击新目标
1、记住康乾盛世的名称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2、列举康乾盛世的表现,分析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
3、概述清闭关锁国政策形成过程;分析清帝国危机产生之因(重点: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练习册44页知识建构; 问一问: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何意义?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我们中国人爱吃火锅。火锅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与乾隆爷禅位大典那年举办的“千叟宴”有关。宴会举办的正月时节,正是北京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五千多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在若大的一个空空荡荡宫殿中就餐、如何取暖是一个大问题。乾隆宠臣和珅就别出心裁地调来了1550多只火锅,举行火锅宴。这一设想,实在妙不可言,不但可以保证殿内的温度,而且火锅里燃烧的煤炭、沸腾的浓汤都会更好的烘托出喜庆气氛。
正月初四,千叟宴如期按照和珅的安排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声势浩大,果然不同凡响。全国所有的高寿老者都领略到皇帝对他们的关心与照顾。他们就将此次宴会形式加以改造、传到全国各地,这就是火锅。这火锅不仅表达了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中国传统美德,同时还表明清朝前期什么样的国家景象呢?
【课堂热身】
请同学结合下面知识结构、阅读教材正文、勾划要点、批注问题;小组同学交流检查完成情况、订正答案;
【新课解读】
(一)康乾盛世
1、请仔细阅读教材82-83页、结合插图,回答问题:
(1)教材图片反映的清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被史学家称为什么?
(2)教材82页《清农业生产图》、83页《景德镇生产图》、《纺织图》和《乾隆时北京前门街市图》
分别反映了清初哪些行业的发展状况?请概括该盛世的表现。
(3)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回顾所学:
(1)列举历史上出现过的盛世局面 (2)概括盛世局面的共同表现(特征)
(3)归纳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
3、认真阅读教材84页,思考勾划:清朝的繁荣局面什么时候开始衰落?并结合教材84页插图《乾隆南巡图》和《避暑山庄图》、试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二)帝国危机——闭关锁国政策
1、 根据教材84-85页图文、结合右图与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郑成功盘踞台湾多年……向因海滨各处奸民商贩,
潜力资助……故严立通海之禁。——明清史料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已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三:“此时的世界、资本主义在中国以外掀起风暴,科技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
(1)右图反映清朝前期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一分析清初“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
(3)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评价清王朝推行的该对外政策;谈谈你的启示。
【课堂小结】齐读知识结构
课堂大练兵(练习册48页选择题)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了 ;
我想到了 ;
1、名称 、2、出现时间
3、表现:(1)农业 : 等粮食作物产量提高; 、 、
、 、 等经济作物不断推广;
(2)手工业:制瓷业中心 规模工艺发展;后来居上的丝织中心 ;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
(3) 更加发达
盛
世
清
帝
国
前
期
1、出现时间 ;
2、出现原因:
(1)、 兼并严重; (2) 奢侈、 败坏;
(3) 腐朽; (4) 矛盾日益加剧
(5)实行 政策:
A、原因:清初为打击沿海抗清力量;西方国家的贪欲
B、形成:严厉的 政策放宽(松、泉、广、宁等开放)加强限制(只准开放 )
C、影响:进步性;局限性(略)
危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