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 文人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也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士大夫阶层作出的反应有 ( )
①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③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④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①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
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根据《万国公法》,“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这说明 ( )
A、郑观应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
C、早期维新派还带有自大的思想
D、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4.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5. 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着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6.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7.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
A、提倡维新变法
B、提倡国人虚心向两方学习
C、主张世界各国和平相处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8.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 )
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
D、传播社会主义
9. 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 )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10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8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
1.【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的要求“士大夫阶层作出的反映”可以排除①③,因为这二者都是民间资本,不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投资;李鸿章和张骞都是来自官僚队伍,属于士大夫阶层。故选B。
【点评】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个阶层都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来。中国的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斗争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封建统治阶级则是进行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现实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2.【答案】 D
【解析】 结合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进行分析可知,①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以上都属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1)进步性:①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②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①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②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3.【答案】 B
【解析】 材料提到,“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郑观应有初步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排除。自大的思想,材料未涉及,故C项排除。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属于19世纪末的特点,故D项排除。
【点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早期维新思想。
4.【答案】 B
【解析】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说明作者主张君主立宪、君民共主,这与近代维新派的主张一致;而A项主张学习西方科技,C、D两项主张民主共和;因此本题选B。
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能够看出史学家从当时中国实际所处社会环境出发肯定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合理性,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明显与此不符。
【点评】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①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②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③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④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
6.【答案】 B
【解析】 题中材料主要表明,用君主立宪(和平改良)可以避免民主共和(暴力革命),目的是坚定了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ACD三项都不是康有为的用意(主要目的)。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维新变法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A项无法体现维新派的主要的主张;BC项材料也无法体现。
【点评】近代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的加深。中国原来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央,是天朝上国,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已经认识到比较正确的地理知识,这对妄自尊大的心态也是一个调整。
8.【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新”是指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文化开始快速进入中国,即所谓“西学东渐”现象发生了,所以答案选B,A项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 C项发生在维新变法时期及以后,D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9.【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中的时间是“19世纪末”,人物是严复,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故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应该是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故选B。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因此①④错误。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0.【答案】 D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来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借助孔子的外衣传播维新思想。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维新变法运动;B项不符合文艺复兴;C项不符合文艺复兴运动。
【点评】文艺复兴是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而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基础的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而进行的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达到高潮,16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地。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儒学成为了宣传新法的工具。
11.【答案】
(1)变化:1895年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4分)
原因: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的需要。(6分)
(2)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4分)
民国立法反对袁世凯专制,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立宪制度。
第(1)问,从材料信息“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可知对宪法态度的变化;从材料信息“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信息可知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第(2)问结合维新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和临时约法的反封建意义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