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3.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二(1)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 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
A、破除旧有礼教,冲击儒家思想
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
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5.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6.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7.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实践民主共和
D、反对专制统治
8.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含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 )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9.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0.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 )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A、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 下列图表展示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学校教育,反映了近代教育和思想的发展。
近代学校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1) 结合所示信息补充表中缺漏的项目。(20分)
(2) 根据表格所示历史信息给本研究性课题命名。(2分)
(3) 谈谈你对近代教育的认识。(4分)
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B与事实不符,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C不对,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D 不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因此选A。
【点评】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答案】 B
【解析】 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从材料“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不是为了批评时事政治,而是想通过思想文化运动来拯救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文化运动,故A项是错误的;新文化运动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运动,不可能推翻共和政体,排除C项;D项是陈独秀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错误,而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3.【答案】 A
【解析】 分析题干,实际是要求评价新文化运动中反封建的主张和影响,因为“孔家店”是指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就儒家思想而言,应该全面认识和评价,即看到它的消极影响,也要注意其包含的合理积极内容,儒家思想不等于封建礼教,此题主旨没有涉及对东西方文化认识问题,所以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全面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再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评价,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和评价能力。
4.【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理,毁裂吾国固有文学”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新文化运动。C项错误,应该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三民主义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创立共和国。故选C。而A、B、D三项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特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在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激看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等也需要掌握。
5.【答案】 A
【解析】 “(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说明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妇女的思想解放,从旧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B错在科学的普及和繁荣无从体现;C错在科学精神的说法无从体现;D错在比较偏激的说法不对。故选A。
【点评】“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6.【答案】 B
【解析】 注意时间“1919年”,这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文中“这一现象”即指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原因之一是“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其他三项明显错误。
7.【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们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层面。因此选B。
8.【答案】 D
【解析】 题干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即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其“补课”,尤其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而辛亥革命所缺乏的是在思想领域彻底的批判封建思想,综合分析,主要应该指的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9.【答案】 A
【解析】 分析材料作者认为,正确的社会转型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是思想解放,随后政治革命、经济建设。中国历史进程与此相符的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故选A。其他各项均错。
【点评】近代中国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之道与正常的发展思路并不一致。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和洋务运动都是常考的历史基础知识,需要把握。
10.【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而成为主流思想是在20世纪20年代,④错误。
11.【答案】
(1)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外语、军事、科技等(2分)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分)
学习西方科技、宣传维新思想(2分)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4分)
民主和科学(2分)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4分)
马克思主义(2分) 为中共的诞生奠定基础(2分)
(2)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教育。(2分)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与时俱进,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在创新中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等。(4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概括作答。
第(2)问比较灵活,突出教育的主题即可。第(3)问要从社会发展与教育等角度入手。
【点评】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四个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