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20:1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1956年关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方向在中国高层中是有分歧的,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所谓“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而张爱萍将军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当时中国高层军事发展路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经过之后十年奋斗中国即将拥有第一根“打狗棍”
C、当时中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核武器阻力重重
D、事实证明张爱萍将军的“打狗棍”战略已被否决
2、“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2012·台州高二检测)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这“惊人”创举有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③“一五”期间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 )
A、“东方红一号”卫星
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D、“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5、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②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③前不久,“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两次交会对接成功。④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令西方发达国家叹为观止。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之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7、在第36届(2011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中,由国防科技大学发明的“天河一号”,其峰值性能和实测性能两项指标双双超越美国的“美洲虎”(Jaguar)系统,位列世界第一,实现了“天河一号”从亚洲第一向世界第一的重大跨越。这反映出 ( )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B、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计算机性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8、下列有关科学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手段更新;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③科技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全新的题材;④科学发展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 (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在某省人大会议上,王副省长作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可能引用到的国家政策计划不包括 ( )
A、863计划
B、星火计划
C、两弹一星计划
D、火炬计划
10、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 )
A、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确立科技攻坚重点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材料三: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10分)
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可见当时发展军事方向意见并不一致。而结合所学,最终“两弹一星”取得成功。故A、D错。而我国拥有原子弹时间为1964年,故B错。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可得出选项①②符合题目要求。
3、【答案】A
【解析】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东方红一号”,①正确;“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说法正确,②正确;“一五”期是指1953年至1957年,而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说法错误,故③排除;④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建国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解答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是不是建国以来至今中国的科技成就;二是说法是否正确。
4、【答案】C
【解析】从题中信息“在太空轨道升起”“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可知是中国首次邀游太空,而且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符合这些信息的显然是C项。
5、【答案】B
【解析】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上的某一事件的看法,属于个人认识的范畴。①③项是具体的史实;②④项中的“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令西方发达国家叹为观止”属于历史评价的范畴。故本题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历史研究的一般的方法。史评,就是根据资料得出结论,这要与具体的史识相区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对待史料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根据所学知识,袁隆平是科学家,他对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答案为C。
【点评】袁隆平在农业领域内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技发展也大踏步的前进,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
【点评】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在各个方面,科技的进步同样是展示国家实力的表现。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①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手段更新;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③科技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全新的题材;④科学发展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都是科学所起的作用。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80年代前后我国发展高科技的不同目的和原因:
(1)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美国敌视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打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我国积极发展高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这时期,我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高科技与经济结合,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9、【答案】C
【解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说明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弹一星计划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定产物,与新时期不符,因此选C。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10、【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论是“向科学进军”的科技发展战略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都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而制定的,都是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建国初期中国科技落后,所以只能提出“向科学进军”的科技战略,而后来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则可以提出“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1、【答案】
(1)爱因斯坦:科学赐福还是降祸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4分)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分)
共同取向: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2分)
(2)感动的原因:
①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②钱学森: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二人的精神:爱国;无私奉献;勇攀科学高峰;科学创新等。(6分,每点2分)
(3)作用: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精神;促进思想解放。(4分)
客观世界: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密切世界联系;造福人类社会;维护世界和平。(6分,任答3点即可)
【考点】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邓小平和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认知程度,要求学生思考两者的共性认识;第二问考查袁隆平和钱学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主要贡献史实;第三问综合考查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作用。
【点评】科技的作用是辩证的,对人类文明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学生应该正确理解科技的进步,同时也要掌握科技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