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20: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三第7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2、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谈话 (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3、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主要针对 ( )
A、政治领域
B、学术领域
C、艺术领域
D、经济领域
4、1957年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批判钱伟长”在当时违背了 ( )
A、“百花齐放”方针
B、“百家争鸣”方针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5、1958年3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以便使我们有个反面的教员,使我们学会认识毒草,并把毒草锄掉变为肥料。”这反映出 ( )
A、“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右倾”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
D、批判“毒草”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6、“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破坏,主要是由于 ( )
①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
②把一些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
③“文革”中,八个“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了
④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7、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蝉的歌》中所蕴含的意境与国家的“双百方针”十分契合,但却在当时遭到严厉地批判,甚至被诬蔑为“反动文人”,这是因为 ( )
A、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
B、“双百方针”已经不适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C、文化大革命将学术问题异化
D、《蝉的歌》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8、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 )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0、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此后2000多年却是“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昙花一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思想文化现象与社会变革、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B、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倡导主旋律,不需要“百家争鸣”
C、封建专制统治是扼杀思想、摧残文化的主要因素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内容是不同的
二、非选择题
11.(2016·广东梅州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人口估算
年份(公元) 总人口数(万人)
1 23,000
1000 30,500
1400 35,000
1650 55,000
材料二“高宗(乾隆皇帝)谕内阁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籍以暂谋衣食。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生平之福。”
——《清史稿》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年《光明日报》指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
——摘编自《马寅初传》
材料四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2010年“六普”主要数据表明,我国总人口约13.7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后来日本建立和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从2000年4月开始实行“看护保险制度”。 ——摘编自《搜狐网》相关报道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世界人口在1400年至1650年急剧增长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马寅初提出人口问题主张的背景,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对马寅初的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7分)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共同原因。(6分)
必修三第7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2年指示”、“方针是‘百家争鸣’”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双百方针”是1956年正式提出和确立的;CD两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没有依据,排除CD。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客观,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体现的时间是1956年,周恩来的观点“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体现了学术问题的“百家争鸣”。B项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项是1995年提出的,C项显然与周恩来的观点不符。故选A。
【点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3、【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双百”方针,只要回忆和理解教材中,有关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科学、艺术的政策即可作答。“百花齐放”主要针对艺术领域,“百家争鸣”主要针对科学、文化领域,因此,本题选C。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强调在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即在科学研究领域允许有独立思考和辩论批评发表意见的自由,而对钱伟长的批判,违背了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选B。
【点评】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事实,是百家争鸣的重要体现。
5、【答案】A
【解析】材料把知识分子科学、文学艺术作品看做“毒草”,违反了1956年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不符合。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①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②把一些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这是原因。而③“文革”中,八个“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了;④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这是表现而非原因。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理解认识双百方针。
①“双百”方针中“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适用的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科学研究。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实际上是一条政治路线,是人民内部的自由,是为人民服务的。
②“双百”方针在贯彻中遭到挫折,并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
③“双百”方针体现了在人民共和国体制下,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但并没有采取法律条文来保证文艺和学术自由。
7、【答案】C
【解析】A不对,民主革命的任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基本胜利;B不对,“双百方针”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D与事实不符;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遭到挫折,主要是因为受到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影响,把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因此选C。
【点评】全面理解“双百”方针的含义、意义:(1)含义:在科学文化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个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科学上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矛盾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需要一条正确的路线去解决,而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8、【答案】C
【解析】联系教材所学,①出现于1977年,②出现于1995年,③出现于1974年,④出现于1988年。所以此题答案为C。
9、【答案】D
【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可以自由争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则是不同的派别从本阶级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发表的不同政治主张。
10、【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在1956年得到了大的发展与繁荣,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与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倡导主旋律,但也需要“百家争鸣”。B项明显错误。
【点评】判断时代主题,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11.【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人口统计地区增加;新大陆吸纳旧大陆的移民,扩大生存空间;农业生产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工商业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任三点,6分)
影响:人口增长促进耕地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农业人口向手工业流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人口过度增长也造成粮食匮乏,引发社会危机。(6分)
(2)背景:中国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破除了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双百”方针提出。(任二点,4分)
原因: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改革开放的实施;人口膨胀成为中国突出问题;“双百”方针的恢复。(答对一点3分,答对二点5分)
(3)原因: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等。(任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