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读感知
这节课我们来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看看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找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有的说( ),有的说( ),曹冲说( )。曹操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巧妙抓住人物对话,也能帮助同学们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二、合作交流,巩固识字
1.多种形式读大屏幕上的词语。
别人 一同 一边 到底 秤杆 力气
船身 果然 柱子 地方 石头 出来
注意最后四组词语,后一字都读轻声。指导读好后,再出示四组词语。
柱子 地方 石头 出来
2.选词填空。
果然 突然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雨,下午( )下起雨来了。
我正在操场上跑步,( )刮起了一阵大风。
3.填一填。
一( )大象 一( )大秤 一( )大树 一( )办法
4.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出示“称、柱、杆、秤、做、船”,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
强调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指导书写“柱、杆、秤”。提示: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横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如:“柱”的最后一笔长横穿插到木字旁的右下方,“杆、秤”的长横穿插到禾木旁的点的右上方。
5.指导书写半包围的生字“底”。
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提示:广字头的横不要太长,氐的斜钩要长,超出广字头中横的长度。补充左上半包围的字,要做到“上面不要长,下面往外望”,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6.学生自主练写“做、站、船、岁、然”出示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字形结构。学生自主练写。
三、抓住关键,品读感悟
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官员们有着怎样的方法呢?曹冲的方法是什么?小组合作,画出相关的句子。并体会着多读几遍。
1.交流: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1)这是一头( )的大象?
“又高又大”像这样的词语你会说吗?
又( )又( ) 又( )又( ) 又( )又( )
“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像这样的句子,你还会说吗?
(2)大象的耳朵像( )。
大象的鼻子像( )。
( )像( ),( )像( )。
(3)把句子读好。
(4)见到这样的大象,官员们怎样说?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读好句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官员们的办法是什么?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好不好?为什么?
指导读好句子。
3.曹冲的办法是怎样的?出示句子。
(1)概括称象的步骤
赶大象上船---画线标记号---赶大象下船---装石头到线---称石头重量---得出大象重量
(2)你觉得这是一个( )的曹冲?
(3)读好句子。
四、反馈巩固,拓展延伸
1.刚刚我们一起读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你知道吗?在古代啊,这个故事可没有这么长,只有5句话。出示: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曹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后重可知矣。”
2.在历史上像曹冲这样聪明的孩子还有很多,我们再来读两个故事。
学生自由读图书《善于思考的徐文长》、《机智的华佗》。
思考:徐文长、华佗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着多读几遍。
3.像这样能给我们启迪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请大家下课后继续读图书中的“聪慧少年”中的相关文章。
【作业布置】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标记号---赶大象下船---装石头到线---称石头重量---得出大象重量
聪明、善于观察、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