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8 20:1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基础卷)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一、基础题(15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察言观色  谦逊  蒂造  菲薄
B.黯然泣下  贸然  部署  恪守
C.桀骜不驯  沧茫  景仰  阐述
D.陨身不恤  厮打  震慑  辗转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B.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D.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3.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刘和珍英勇地倒在执政府士兵的枪口之下,但却给无数的爱国青年树立了精神榜样。
B.巴金对一条小狗表达忏悔之情的原因是,因为他为了保全自己而白白葬送了包弟的性命。
C.事隔多年,梁启超先生在大学给我们演讲时的场景和声音依旧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D.来自几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分别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学校学生会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
4.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国宝”南迁。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    的文物大迁徙工程。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    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    ,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    愈挺愈直了!”?
A.史无前例  埋藏  不过  确乎
B.绝无仅有  藏匿  但是  反而
C.绝无仅有  埋藏  但是  反而
D.史无前例  藏匿  不过  确乎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作者鲁迅。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作品,共有杂文集16本。另外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B.巴金,现代小说家,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等,20世纪4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火》《憩园》《寒夜》等。《随想录》是他晚年创作的思想漫笔。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题为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作者梁实秋,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D.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11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四月一日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6.文中提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对“中国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人”指为反对派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
C.泛指愚昧、落后、麻木的中国人。
D.指一切反动、腐朽、没落的代表人物及其走狗。
7.以上文段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
8.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请简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由于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身处当下境遇,我们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鲁迅的存在,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编自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鲁迅的本质精神是批判和挑战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畸形的社会状态,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
C.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对现实的失望,使人们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导致整个社会逐渐丧失道德底线。
D.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让我们强化政治意识,提升道德人格。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指出不要纠结于鲁迅与其周边哪一个人的关系如何,这样解读,会阻碍我们去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B.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举例论证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C.文章第二、三、四段,以并列结构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普通人具有的意义。
D.原文标题明确提出论证中心,是作者结合社会现状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极具现实意义。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也绝不能对鲁迅的本质精神进行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B.鲁迅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这是由他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的性格所造成的。
C.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这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人格特征大多源自性格特征。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会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这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5分)
再忆萧珊①?
巴金
(1)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3)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4)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5)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住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6)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7)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8)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9)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10)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给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11)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12)……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注)①:1972年,萧珊去世。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12.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1)段“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第(5)、(6)、(7)段穿插三个随时间推移的不同场景,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生动地叙写了萧珊从健康到患病再到死亡的过程。
C. 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
D. 从第(11)段“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等内容中,可以看出巴金要摆脱悲伤、勇敢生活的坚定决心。
13.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6分)
14.文中说在做不完的梦中只有萧珊的哭泣、愁颜,“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请你谈谈这些话语的内涵。(6分)
三、语言运用(10分)
15.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5分)
由《家》到《随想录》,他一直是社会良心的象征。作家是生活的良心。他纯洁、正直、敏感,且具有先觉性。在封建迷雾笼罩世人时,他呼唤着觉醒的青年一代从令人窒息的封建之“家”冲出去;当文革暴力刚刚灰飞烟灭时,他不是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皱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器具——笔,写出心底思之最深的两个字:忏悔。他不饶恕文革,也不饶恕自己。因为他希望心灵的工作首先是修复,包括道德和人格的修复。他知道只有人的健全,社会的发展才可能健全。由于这样的作家的存在,使我们觉得生活和文学中一直有一种良心可以实实在在的触摸到。这种良心是忠于生活和文学的。它使我们相信生活,紧拥不弃;也信任文学,牢牢捏紧手中的笔。那就不必搭理那些乱糟糟的商品文字和花拳绣腿的文本游戏。作家的良心是文学的魂。魂是一种精神生命。我们从巴金的作品一直可以摸到这生活的脉搏。它始终如一,强劲有力地跳动着。
16.每年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是一个始终微笑着的和蔼学生,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我”(鲁迅)则是一个“激情澎湃、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正义无畏的真的猛士”;巴金先生在《小狗包弟》中展现出了一个既真诚又勇于反思的“我”;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则是一个“谦逊自负、稳健而潇洒、才华出众、学问渊博”的性情中人……
请结合你的生活、阅读、成长实践,思考: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或事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对你产生过怎样深刻的影响,又会否给了你人生启迪呢?请以“记________(空格可填人,也可填事,还可填物,就像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学习的文章一样)”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基础卷)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蒂—缔;C项,沧—苍;D项,陨—殒。
2.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项,“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话未完,“学问”后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
3.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A项,语序不当,“虽然”和“刘和珍”调换位置;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删除“因为”;C项,搭配不当,“声音”不能浮现,可删去“和声音”。D项正确。故选D项。
4.D【解析】绝无仅有:极其少有。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文物迁移工作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应用“史无前例”。埋藏:一般指藏在土中。藏匿:藏起来不让人发现。文中是说将文物藏于洞中,躲避日军劫掠,应用“藏匿”。后两空,根据语境,用“不过……确乎”更妥。
5.A【解析】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
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该词所在的句子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是作者写此文之前对中国人的认识,从句中“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可知这说的是那些愚昧、落后、麻木的中国人,他们是看客,是受害者,同时又是帮凶。
7.①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②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③常来听鲁迅的课;④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刘和珍是个追求进步、有责任感、本性善良、为人谦和的人。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本文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并概括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抓住文中写刘和珍的事情,再加以概括。第二节前五行交代刘和珍是学生自治会成员一事;第二节后半部分写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常来听鲁迅的课;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总结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她是学生自治会成员并且常来听鲁迅的课,表明她追求进步。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表明她有责任感。 常常微笑着并且态度很温和,表明她本性善良、为人谦和。
8.(1)意在强调刘和珍的和蔼善良。(2)能很好地反衬反动派的凶残。(3)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文中为什么反复说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考查散文中句子的作用。本题中,写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是“反复说到”,反复,就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强调的是刘和珍和蔼善良的形象。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是因为一向“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竟被反动当局射杀了,自然更能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
9.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 B项“鲁迅精神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范围扩大,原文是“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C项,“导致整个社会逐渐丧失道德底线”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项,“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让我们强化政治意识,提升道德人格”理解有误,结合前后文,这种人生境界指的是“我们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和“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故选A。
10.C【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C项,“以并列结构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普通人具有的意义”理解错误,应为递进结构。先点明鲁迅精神的价值所在,再具体阐述“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实质,最后点明其精神对于今日之民众的现实意义。故选C。
1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人格特征大多源自性格特征”理解错误,原文为“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故选C。
12.A【解析】A项,“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不当,指的是巴金卧病在床的样子。
13.运用排比,突出了萧珊面对丈夫遭遇苦难时的悲痛、哀愁和关爱;“总是”一词强调萧珊这些形象在作者心中的深刻印记,既写出了两人生时相濡以沫,也突出了巴金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和深切的愧疚。
【解析】从手法来看,画线部分的三个句子句式相近,构成了排比,有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画线部分是对萧珊的描写,她的眼睛是“泪汪汪的”,眉头是紧锁的,显然她是不快乐的,“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可知萧珊不快乐是因为担心丈夫,因为丈夫处于困境之中,身受磨难。三个“总是”连用,表明萧珊出现在作者梦中的时候都是这样一种状态,这就表明这一幕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突出了萧珊对丈夫的爱和关心,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14.这些话语反映出,在作者印象中,妻子总是关心、担忧作者;(2分)对此,作者满含感激、爱意;(2分)同时,作者为不能给妻子带来安全和幸福感到愧疚不安。(2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妻子去世后作者处境艰难。(2分)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可以从作者对妻子的情感和妻子对作者的情感两方面来考虑。从妻子对作者的角度看,妻子的愁绪和眼泪正是因为作者而生的,所以表达出妻子对作者的担忧和关心;从作者对妻子的角度看,作者回忆中的妻子总是哭泣和愁苦的,表明作者心中的伤感、歉疚和思念。
15.(示例)巴金的一生是社会良心的象征,这种良心也是文学的魂。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巧妙化用原文,语言要富有激情。
16.(示例)该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的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概括的能力。该题要能注意到图中的白鸽、手掌与红心等,然后再与“中国青年志愿者”相对应,解析出白鸽、手掌与红心分别代表什么内容或身份,从而思考主题与寓意: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答题要简明、连贯,不要超过字数。
17.【写作指导】本题是半命题作文,需要补充完整题目。结合材料和提示可知,“空格可填人,也可填事,还可填物”“结合你的生活、阅读、成长实践,思考: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或事或物”,所填内容可以贴近生活,写我们熟悉的内容。可以透过人、事、物等,写出自己的心得启迪等。注意文体的要求。
【例文】
记一件难忘的事
生活一天一天地消逝,像海浪一样来了又走。有些事情是沙子,跟着海水退回记忆的深处;有些事情是礁石,经过波浪的打磨,反而愈加耀眼,在心里的某处闪闪发光。拥有一些不可遗忘的经历,是一种宝藏,它们是我们存在过的证据。
  曾经,也有这么一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无论何时想起都不得不动容。春天到了,春天姑娘把大地装点得一片翠绿,这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我和妈妈拿着心爱的蝴蝶风筝,去了XX广场的一片空地放风筝。我们来到那片空地,看见蓝蓝的天空上飘着一只只美丽的风筝,把天空点缀得五颜六色,好象一匹色彩缤纷的布……有的是威风凛凛的“黑猫警长”,有的是勇猛凶恶的“老鹰”,有的是胖头胖脑的“小叮当”……看得我跃跃欲试。我迫不及待地把风筝拿出来展开,准备开始放。首我先把风筝高高地举起,然后嘴里自顾自地喊着“风来风来……”一阵微风拂面而来,我看一切准备就绪了,这次应该十拿九稳了吧。“放咯!”我边叫边向前跑。快跑到广场尽头,我回头看,只见“调皮”的风筝在猛烈地“翻着跟斗”。妈妈笑者说:“傻孩子,你忘记放风筝线了。”我顿时脸红,说:“妈妈,我重新试过一次。这次,我绝对不会粗心大意。”准备好了后,我嘴里念叨道:“一,二,三,飞咯……”就这样我一次又一次地奔跑,一次又一次地放。直到累得满头大汗,风筝还是没飞起来。我有点生气,边喘着大气边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妈妈见到我这样,便安慰我说:“孩子,这样你就放弃啦!你看,这里这么多的小朋友,他们有些来得比我们还早,但现在还没放飞成功。他们失败次数肯定比你还多,但还是没泄气,还在继续努力放。风筝放不起来,你除了继续努力,还得想想原因,及时改变方法。放风筝的时候要逆着风向跑,左手握线轴边跑边右手放线,边跑边放出点线,你再试试看。”我听了妈妈的话后,又看了看周围那些比我还小的小朋友还在一次次的努力放风筝后,心里感到十分羞愧,心想:“我怎么可以连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如呢,我一定要成功!”想到这,我就拍拍屁股站了起来。大大的呼吸了以口气后,就又开始放风筝。“一,二,三……放……”……“一,二,三……放……”喊完我就像刚刚离弦的弓箭一样快速奔跑,左手握住线轴右手放线一边跑,一边把风筝线缓缓地抽出。我感觉到风也好像为了配合我的行动一般,猛烈地向我吹来。此刻,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更使劲地向前跑。跑了一大段路后,我气喘吁吁的回头,看见风筝终于飞上天空了。这时,我兴高采烈地跳起来对妈妈说:“妈妈,你看!你看!风筝飞起来了。噢!飞起来咯!”妈妈看着我,欣慰地说:“孩子,真棒!妈妈就知道你能行!”我把风筝线线慢慢地抽出来,风筝渐渐升上天空。那蝴蝶风筝,“扇动”着两个美丽翅膀,迎风飘扬,勇敢而美丽,随着我手中的线,有节奏的一拉一放,慢慢的蝴蝶风筝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小了。瓦蓝的天空,任风筝自由的飞翔。又有许多风筝飞向天空,也有的始终没有飞起来。但是我相信他们总会有放飞起来的一天。
天色渐渐地暗了,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次放风筝不仅好玩,而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成功。这件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时时刻刻鼓舞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