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8 20: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动物游戏之谜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 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筛选、提取重要信息
3、 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4、 领悟文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做过游戏吗?做过哪些游戏?
(学生发言)
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那么,动物呢?它们也会像人一样游戏吗?
(学生举例,老师多媒体展示动物游戏图片)
小结:由此可见,动物不但会像人一样的游戏,而且它们的游戏还多姿多彩。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去探寻动物游戏的奥秘。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姓 名 周立明
出生年 1972
相关材料 中国现代动物研究专家、科普专家,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会员,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作品有《动物游戏之谜》《会“说话”的动物》《黑猩猩属于人科动物吗》《萤火虫的“小灯”》等。其中《动物游戏之谜》被列入“一百部优秀科普读物”
2.写作背景
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科普读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自然与人》便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本文便是发表在这本刊物上的一篇文章。
3.文体知识
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成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段),写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第二部分(5-8段),写动物游戏的多种类型。第三部分(9-14段),游戏原因的各种假说。第四部分(15段),指出游戏之谜有待深入研究。
2.课文将动物的游戏分成几种类型?分别有何特征?
三种。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特征分别是:单独游戏,无需伙伴,单独进行,自由自在。如马驹扬蹄蹦跳,猴类翻滚、荡秋千等。战斗游戏,社会行为,极有分寸,配合默契。操纵游戏,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如北极熊玩棍或石块,野象“踢”草球。
四、讨论探究
1.开头三段,作者形象地写了缅甸叶猴、北极渡鸦、美洲巴塔哥尼亚露脊鲸的游戏,这三个例子是不是对动物游戏的简单罗列?
[提示] 作者选材注意到了动物活动的区域,既有缅甸的热带丛林、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又有南美洲附近的大海,这样写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答案]  这三个动物游戏的例子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注意了动物生活区域的不同,从缅甸的热带丛林到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再到南美洲附近的大海,突出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也突出了对动物游戏进行研究的意义。
2.“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亲密”和“厮打”两个词语这样使用是否得当?为什么?
[提示] 显然是“得当”,要结合动物行为特点和游戏的配合等申述原因。
[答案] 得当。“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亲密”则说明这不是一场“真的战斗”,而是“配合默契”的游戏。“亲密”二字,准确形象地说明了战斗游戏中动物双方都极有分寸的特点。
3.“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三个“最”字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提示] 作者强调对动物游戏行为的研究至今尚是“谜”,三个“最”字连用,逐层递进,逻辑严密,形象地说明这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答案]  连用三个“最”字突出了动物游戏行为的特点。这三个短语存在着因果递进的关系,因为“最复杂”,所以“最难以捉摸”,因为“最难以捉摸”,所以“引起争论最多”,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开的“谜”。
4.“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议最多的行为。”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对这段话作用的分析,要着眼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可探究这段话要表达的作者的意图,结构上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答案]  “吃惊”,是因为动物竟然也有着类似人类的游戏行为,“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作者用“不是……而是……是……”这一句式强调了动物的类似人类的游戏行为,和下文的“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议最多的行为”构成照应,且为后文叙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埋下伏笔。同时这段话在结构上也起到了过渡作用:由对动物游戏这一现象的叙述过渡到对动物游戏特征的叙述和动物游戏目的的探究上。
5.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提示] 作者对所下的结论要求非常严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①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②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③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辨伪存真,求得真理。
6.你认为本文包含了怎样的人文内涵?
[提示] 对动物游戏的研究,尊重动物的天性,承认动物具有智慧,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答案]  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人类自身。
7. 根据你的观察或理解,你赞同文中提到的关于动物游戏的哪种或哪几种假说?请说说理由。
[提示] 这篇文章对动物的游戏提出了几种假说,对于这些假说要认真分析,找出其中的合理成分,然后加以分析。
[答案] (观点一)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方式的一种,动物也应该有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例如,小狗喜欢咬袜子,叼着袜子到处跑。
(观点二)动物的思维方法较简单,它们游戏就像吃东西一样纯属本能,所以我同意“本能说”。
(观点三)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例如,猫捉老鼠。平时猫会进行一些锻炼,如玩小球,它玩小球与玩老鼠时的姿势、动作很像。所以,我支持“锻炼说”和“学习说”。
8. 写法指导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物游戏之谜》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文章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文章的结构往往依据表达的需要安排,一般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格式。但也有几种常见的格式:
1.“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做必要的引申。简而言之,即“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2.“总—分”式,其特点是没有结论部分。在引论提出论点后,或分若干论点阐述证明,它常在分述的部分进行小结;或分举若干论据进行分析。
3.“分—总”式,议论时不是先提出论点,而是直接引用、分析论据,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归纳论点。
在这几种形式中,“总—分—总”式最为典型,它是议论文的标准形式;“总—分”式有头无尾,似乎给人以不完篇之感;“分—总”式开篇不定主题,行文容易散乱。所以,对于大家来说,掌握和运用“总—分—总”式这一结构最为重要。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