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师 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韩愈的《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2.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
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人无常师。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前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传的是什么样的“道”?
[提示] 对于作者在文中所强调的传道,要结合全文来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所提出的写作意图。从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经传”可知,作者所说的“道”是儒家思想。
[答案] 文末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指的是对这些经书进行解释的著作。而这“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
2.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 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可沿着这一主要内容去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答案]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提示] 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找出第二段中的三组对比,然后指出结论即可。
[答案]
对 比 结 论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与“于其身”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 这句阐释择师态度与标准的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的这种观点直指当时存在于社会中不合理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恶习。
[答案]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5.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的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作者以孔子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本段和全文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①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②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①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不良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6.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
[提示] 文章最后一段从两个方面说明写这篇《师说》的目的,“好古文”和“学于余”,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
[答案]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传承儒家思想,当然值得赞赏。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②“不拘于时,学于余”,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
7.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对于《师说》中心论点的界定,不必拘泥原有的说法,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上述观点。
[答案]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师说》的第三段,作者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并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证法,具体可分为三种:
1.概括引用。即不完全用原材料中的文字,而是作者自己把要引用的原文的主要意思概括地转述出来,当然,其中也可夹杂一些原文。
2.完全引用。就是照录原文,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也可单独成段。
3.分析引用。这种方法在论文中运用最多,它是根据作者论述的需要,将原文内容拆散、打碎或重新组织,和论文作者阐述分析的文字糅合在一起或边引用边分析。
运用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说服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完成配套练习。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