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5 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5 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8 19: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意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谢榛说“景乃诗之媒”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诗对意象推重,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鉴赏诗歌的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诗歌中的秋天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诗歌中的秋天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中的秋天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人对秋的感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初读感悟
确立感情基调:
悲伤凄凉。
诗眼
孤舟一系故园心。

再读文本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诗文大意
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译文: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诗文大意
颔联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诗文大意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译文: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诗文大意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触景伤情

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雄浑、壮丽;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枫树
巫山
波浪
风云
意境
阴沉萧森
萧杀凄凉
黯淡萧条
动荡不安
凄凉清冷
评《秋兴》
清 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明 陈继儒:“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
清 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作者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赏析写景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基调;
2、题目;
3、诗眼;
4、意象和意境;
5、知人论世。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