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课件(共19 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课件(共19 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8 19: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劝 学
荀子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持”“专一”的道理。
4.背诵课文
姓 名
荀 况
生卒年
约前313-前238
字号称谓
字卿
籍 贯
战国时期赵国
相关材料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背景呈现]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知识链接]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1.课文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2.课文节选部分共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其余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述的?
有必要。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曰”这三个字有无必要?为什么?
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品德。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水平、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不相同。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舟楫”“舆马”,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5.如何理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含意?
道理是明确的,但是要做到位则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来作保证。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强烈的反差摆在读者的面前,激发了人们无尽的思索和反省。
6.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提示] 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仍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答时,要认真梳理,找出关键语句。
道 理
比喻(例子)
积累是学习
的重要手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
懈,持之以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
专心致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而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