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共24 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共24 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8 19: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
韩愈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姓名
生卒年

字号
称谓
籍贯
相关
材料
韩 愈
768-824
河阳(今河南孟县)
贞元八年进士,贞元十九年,因上《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元和十四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作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也称韩吏部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韩愈的《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文体知识
1.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人无常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传的是什么样的“道”?
文末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指的是对这些经书进行解释的著作。而这“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
2.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对 比
结 论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与“于其身”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
“士大夫之族”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师 说
 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①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②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①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不良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的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传承儒家思想,当然值得赞赏。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②“不拘于时,学于余”,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
2.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
3.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
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对于《师说》中心论点的界定,不必拘泥原有的说法,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上述观点。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师说》的第三段,作者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并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使用引证,增强说服力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
题、说明道理。引证法,具体可分为三种:
1.概括引用。即不完全用原材料中的文字,而是作者自己把要引用的原文的主要意思概括地转述出来,当然,其中也可夹杂一些原文。
2.完全引用。就是照录原文,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也可单独成段。
3.分析引用。这种方法在论文中运用最多,它是根据作者论述的需要,将原文内容拆散、打碎或重新组织,和论文作者阐述分析的文字糅合在一起或边引用边分析。
运用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说服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1.以“选择”为话题,运用引证的手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2.完成配套练习。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