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8 09:1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写作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1.学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在写作中根据主题选择并加工、运用平日积累的素材。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积累语言材料和生活材料,能将积累的材料融会贯通,在写作时加以运用。能否恰当地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而影响作文的等次。积累、选择、应用是写作中材料处理的三个环节。一方面要积累素材,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素材,学会对备用材料进行无缝嫁接和多元解读。
一、材料的积累
1.从语文教材中积累材料
叶圣陶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优美的原料从哪里来?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1)直接从教材中摘抄优美的语句、语段。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句子,可以抓住这些语句,分析其适用的作文话题。例如:“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涉猎其中,其乐融融。”(《十八岁和其他》)适用的作文话题:学习。启示:真正的学习虽苦犹乐。
(2)挖掘课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或别人生活的反映,我们在课堂中体验这些课文反映的生活。对课文、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我们要积累的材料。
(3)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后感。利用与教材相关的文本资源,学习写作读后感。写作读后感可以采用平移式,即把教材的内容稍加延伸,借助于想象和联想,从而丰富教材内涵。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2.强化阅读,呈现理性光辉
要想冲刺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文章就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除了教材,我们在平时阅读有质量、有典范意义的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像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加缪的《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和名著《歌德谈话录》等都能开启新视界。如能多阅读经典美文,与严复、黑格尔、柏格森等哲学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我们的作文中一定会闪耀理性的光辉。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3.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
高考作文要求“有创新”,首先是材料新鲜,我们应经常翻阅报刊,让大脑摄取新鲜的营养。对国内外焦点时事,我们务必上心,要准确记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在运用到作文中时材料具体、准确,会更有说服力。我们平时可以写写时评,从而拓宽视野,培养独特的视角,使自己的文章明快兼具深刻,尖锐不失理性。像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活动中受奖人物的材料都可以归入相应的主题进行积累。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二、材料的运用
避熟就生,避热就冷,避旧就新,已经成为素材运用的三大原则。如果说积累材料要丰富,选择材料要灵活,那么,运用材料则要对路。
1.要深入挖掘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挖掘材料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内涵进行延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亦可陈材新用,把陈旧素材中的某些要素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的效果。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2.要选好角度
任何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一材可以多用,首先对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的不同意义;其次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做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
3.要注意主次详略
写文章时,文章中的多个材料不可等量齐观、平均用力,有必要分出主次详略。在文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为主要材料,在文章中起次要作用的为次要材料。一般而言,主要材料内容详细,次要材料内容简略,对新鲜材料要详写,对众所周知的材料应该概括运用。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4.要与分析相结合
无论是名言类材料还是事例类材料,在文段中都必须与上下文的分析紧密联系。比如在议论文中,可以采用例后评价法、例后推因法、例后假设法,使论证更加充分,论点更有说服力。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佳作赏读
以劳动之我,创巍巍大国[1]
201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今天向大家发表演讲。
古语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植根于血肉的永生之花。在中国复兴崛起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对劳动有清醒的认识与思考,方可将其付诸实践。[2]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热爱劳动的深厚传统。君可见,三国诸葛亮躬耕垄亩,却少有大志,对天下形势了然于胸;君亦可见,南山种豆的陶潜晨兴理荒秽,其笔下的武陵人以劳动守住了自己的桃花源。不可否认,劳动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自觉行为。看今朝,榫卯匠人王震华以微缩版祈年殿而获世界技术大奖;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凡此种种,皆是劳动之力,皆是劳动之美。试问,若无劳动,则个人何以立足,社会何以进步,国家何以强盛?[3]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然今日之劳动,亦有别于昔日之劳动。传统观念上,劳动多与体力活、辛劳苦痛联系在一起。可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今世界,“劳动”一词早已褪去了其最原始的含义。今日之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驾齐驱,高素质劳动力不断涌现,劳动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但劳动的意义与作用却从未随时代变革而打折扣。相反,它越发重要。过去的一切成果,是无数先驱者用劳动创造的,而未来的一切希望,仍要靠劳动来创造。[4]
诚然,当今社会是劳动的社会,劳动是时代的潮流。但总有人背离时代潮流,他们不尊重、不理解劳动,乃至不愿意劳动。当下不少甘当“啃老族”的年轻人不仅不劳动,还拖累父母,成为社会的累赘;甚至,有些不劳而获者对环卫工人等劳动者嘲讽鄙夷、不屑一顾。试问,这些人有什么底气与资本来鄙夷劳动?依附于父母的不劳动者如同寄生虫,可怜又可悲;不劳而获者,可耻又可恨。他们背离时代,终将为时代所唾弃。[5]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将“热爱劳动”的观念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在校内,认真做好值日,维护校园卫生;在家里,主动做家务,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社会上,尊重劳动者,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古人劳动的画面仍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身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应当时时谨记时代领路人的嘱托,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以劳动之我,创巍巍大国,热爱劳动,从我做起![6]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亮点赏析
[1]标题直陈观点,简洁大气,意蕴深刻。
[2]引用名句阐释劳动的意义,并亮明自己的观点。
[3]组合用例,运用诸葛亮、陶潜、王震华、宋彪等人劳动的素材来论证观点,离不开作者平日的阅读与积累。
[4]赋予“劳动”新时代的意义,但又特别申明劳动对于未来越发重要。
[5]反面论证,列举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鄙视劳动、企图不劳而获的现象,提出质疑与批评。
[6]结尾引用名句,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点评文章紧扣中心,对各方面的材料运用自如。命题材料,可用可不用。如果要用,那么一定要用得艺术。本文作者深谙此道。无论是在第二段使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还是在倒数第二段使用“夙兴夜寐,洒扫庭内”,都自然贴切,与所写文字结合得天衣无缝,用得巧妙。观点鲜明,分析得当。本文用中心论点做文章标题,结尾部分再次点题,与标题遥相呼应,十分醒目,做到了旗帜鲜明。文中,或举典型事例,或联系实际,或分析说理,丝丝入扣,滴水不漏,让人心服口服。不仅如此,考生还多次使用反问,动之以情,让演讲富有感染力。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向8位共和国的功臣颁发了“共和国勋章”。他们是: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争取“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的申纪兰、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的李延年、战斗英雄张富清、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黄旭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他们是国之脊梁、国之信仰。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特定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完“功臣”表彰大会,给其中的一位“功臣”写一封信。
②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完“功臣”表彰大会,当晚写一篇关于此次参会感受的日记。
③以学校文学社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位“功臣”,写一篇人物专访。
④学校举办“功臣”事迹学习大会,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发言,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介绍了8位得到“共和国勋章”的功臣的英雄事迹,指出“他们是国之脊梁、国之信仰。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这就明确了写作的内容。写作时不能仅仅罗列这些英雄的事迹,而是要从这些人物身上发掘出一种精神品质,升华成我们民族的精神之魂,号召大家学习,这样才够高度;同时,作为青年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歌颂、赞美的层面,要以这些英雄为旗帜,思考当下应当怎么做;也可以以英雄为镜子,反思自己或者当下社会上一些反面事件,通过对比升华认识和精神境界。任务部分给了四个选择,写信、写日记、写人物专访或者演讲稿。考生可从自己擅长的文体出发,选择其中一种形式来写,注意这种文体的表达特点、格式等。参考立意:①以英雄为榜样,砥砺前行;②弘扬英雄精神,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③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出于平凡;④以忠诚为基,擦亮奋斗底色。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参考例文
向共和国英雄致敬!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班的×××,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发言,表达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于敏、申纪兰、张富清……八枚“共和国勋章”,八个闪亮的名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将“共和国勋章”亲自颁发到这批共和国功臣手中。他们将成为新时代最闪亮的精神坐标,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漫长过程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振奋人心。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八位模范人物,他们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是鞠躬尽瘁奋斗在科研一线,或是赤胆忠心献身中国国防事业……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目标,为了国家强大而奉献终生。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模范引领,在新时代,功勋模范应当是最闪亮的精神坐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应当弘扬他们的精神,推动中国快速发展。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弘扬奉献精神,构筑中国精神。“只有下田才最快乐”,90岁高龄的袁隆平获奖当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感动了无数网友。袁隆平数十年来的奉献与坚守,获得了来自国家乃至世界无数的最高奖项。于敏28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为了国家需要,又转而从事氢弹理论研究,为我国氢弹突破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次荣获共和国勋章的8位模范,奉献是他们身上共有的品质。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奉献依然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只有有了奉献精神,才会有工作的投入感,才会干出成效。国家的建设不是靠几个人的努力,而是要靠所有中国人共同发力,在各自的岗位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只有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中国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之魂。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弘扬斗争精神,构筑中国力量。屠呦呦,这位已经誉满全球的科学家虽已年近九旬,但依旧还在抗疟领域攻坚克难。为了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她带领科研团队在“青蒿素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层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提出新的应对方案。她的一生都在战斗,用斗争精神挽救了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她的斗争精神,代表着一种中国力量,一种不屈的精神。新时代呼唤斗争精神。然而,斗争精神与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淬炼,才能锻造为烈火真金。我们要时刻把斗争精神记在心头,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总结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的矛盾问题与风险挑战中,增强斗争本领,如此才能成为“中流砥柱”,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今天,我们在这里致敬所有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付出心血的英雄,明天,我们当追寻着他们的足迹,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践行初心和使命,努力奋斗,迎接下一个辉煌70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演讲人:×××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