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01
考点描述
PART ONE
02
读图学史
PART TWO
03
自主学习
PART THREE
04
名师点拨
PART FOUR
05
随堂训练
PART FIVE
06
链接中考
PART SIX
07
天盘归纳
PART SEVEN
08
思维导图
PART EIGHT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
上图反映的是________形势图,当时势力较强的有_ _ _ _ __ __,史称 。
战国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
上面左图反映的是________示意图,它于________后期,________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至今仍发挥巨大的作用。
都江堰
战国
秦
1.背景: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政局,维系________统治的各种制度完全崩溃。
2.战国的开始:晋国被___ 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________取代。当时势力较强的七个国家是___ _ ____,史称“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____ ____。
一、战国七雄
周王室
韩、赵、魏
田氏
齐、楚、秦、燕、赵、魏、韩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七国之间________战争连绵不断,战国中期后,_ _ _ _ __ _ _先后崛起,尤其是地处西部的________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________国构成威胁。
兼并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
秦
六
1.背景:__ ______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___ _____的势力增强,为__ ______,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____ 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时间:__ ______,支持者:________,改革者:________(商鞅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二、商鞅变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
新兴地主阶级
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富国强兵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商鞅
3.内容:
(1)政治:①确立________,由________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________的世袭特权;③改革________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________,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________,允许土地____ ____;②鼓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________。
(3)军事: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县制
国君
贵族
户籍
法度
井田制
自由买卖
耕织
度量衡
军功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_____ ___,提高了__ _ _ ____,为以后__ __ ____奠定了基础。
5.商鞅变法的启示:(1)重要人物是推动改革的力量;(2)改革推动社会进步;(3)改革要结合实际。
大为增强
军队的战斗力
秦国统一全国
1.修建时间、国家:________后期,________注重兴修水利,修建者:________。
2.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主体工程构成。
3.影响:都江堰是一座_ _______的水利枢纽,发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获得了 的美称;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
秦国
李冰
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综合性
防洪
灌溉
水运
“天府之国”
1.易错点: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分节点;战国七雄分布位置一定要记清楚。
2.易错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陵”,商鞅变法的“鞅”。
( )1.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 )2.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齐桓公首霸 B.商鞅变法
C.郡县制确立 D.“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C
B
( )3.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应该是
C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
( )4.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推行县制治理地方
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D.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A
( )5.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A.“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C.“尊王攘夷”:争夺霸主的地位
D.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D
( )6.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A
( )7.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D.打着“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
B
( )8.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交战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开始实行变法后,有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二、非选择题
问题一:若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问题二: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答:表示欢迎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理由:这样有利于地主阶级参与政权。
答:最为不满的措施: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原因:这样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问题三:若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
?
问题四: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欢迎改革的措施,因为法令奖励农耕,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积极生产、奋勇杀敌。
答: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使得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2020·重庆B)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 )2.(2019·江苏南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
A.20万年前 B.距今10 000年左右
C.春秋战国时期 D.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
A
C
( )3.(2019·山东烟台·3)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 )4.(2019·广东省·2)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B
A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 )5.(2019·黑龙江龙东·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中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是
A.商鞅 B.李冰 C.秦穆公 D.晋文公
( )6.(2019·广西梧州·1)如图反映的水利工程是
A
A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2020·重庆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实行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秦并巴蜀后……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都江堰应运而生。
——摘编自吴金钟《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二、非选择题
材料二: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问题: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什么能“应运而生”?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原因: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措施。
作用: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