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金典】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创新习案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金典】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创新习案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8 14:3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1
考点描述
PART ONE
02
读图学史
PART TWO
03
自主学习
PART THREE
04
名师点拨
PART FOUR
05
随堂训练
PART FIVE
06
链接中考
PART SIX
07
天盘归纳
PART SEVEN
08
思维导图
PART EIGHT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
了解淝水之战,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繁荣和发展的作用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帝王出御图,  北魏帝王、贵族都穿戴汉族服饰冠冕,印证了北魏________改革中____ ____的措施。
孝文帝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83年,前秦和________在淝水隔岸对峙,后前秦大败,统治瓦解,北方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39年,________建立的北魏统一了________流域。494年,迁都________。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使用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这些措施,促进了__ ____ 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一、淝水之战
东晋
鲜卑族
黄河
洛阳
汉语

联姻
民族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上,内迁各族过着________生活,逐渐由畜牧业生产习惯转变为从事________,汉族则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采用中原统治方式,实行____ ____;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________、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定居
农业生产
君主专制制度
乐器
1.易错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经济和文化两方面)
2.易错字:拓跋。
(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一、选择题
C
C
( )3.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其他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时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 )4.“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这一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C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牛车是汉族人使用的生产和交通工具,骆驼是游牧民族的助力。在山西太原挖掘出的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同时出现了陶牛车和陶骆驼。
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二、非选择题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分析,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中“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答: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
答:孝文帝改革。“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
( )1.(2020·山东聊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一、选择题
C
( )2.(2020·山东滨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
A.三国鼎立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 )3.(2019·江苏宿迁·3)右图所示为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主题应是
A.孝文帝改革
B.贞观之治
C.武则天新政
D.商鞅变法
A
D
( )4.(2019·山东德州·4)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
( )5.(2019·山东聊城·4)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 )6.(2019·山东烟台·5)“(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D
D
( )7.(2019·黑龙江绥化·4)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A.汉语 B.鲜卑语
C.匈奴语 D.蒙古语
( )8.(2019·内蒙古通辽·2)“……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北魏迁都的条件
C.北魏迁都的原因 D.汉化措施的问题
A
C
( )9.(2019·广西玉林·3)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2020·广东深圳节选)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符号,它的变化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风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少数民族旧俗)……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二、非选择题
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是哪一民族的统治者?留京官员违背了他的哪项诏令?孝文帝坚持推行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民族:鲜卑族。诏令: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