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
灭火的原理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新课导入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从钻燧取火到航空航天,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视。
火给人类带来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火灾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严酷的。据联合国“世界火灾统计中心”近年来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600万至700万起火灾,全球每年死于火灾中的约有65000至75000人。
讨论:如何控制燃烧条件?如何进行灭火?
资料阅读
进行新课
灭火的原理
其实,并不是只有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才需要灭火。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如吹灭蜡烛、熄灭酒精灯、关掉燃气炉灶的火等也是灭火。回想一下,在不同的情形下都用过哪些方法灭火?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活动天地
6-1
寻找灭火的方法
参考示例,讨论在各种情况下应当采用什么方法灭火?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灭火的方法:①
往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②
??
解释:①
往木柴上覆盖沙子,能够隔断木柴与空气的接触,缺乏氧气的支持,火就熄灭了。
②
??
把想到的灭火方法按照主要目的进行分类,并填入课本P119表。
燃烧事例
燃烧现象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共同点
温故知新
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雾
发光、
放热、
化学变化
燃烧现象的共同特征:
发光、
放热、
氧化反应
什么是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思考: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次到实验室做过的实验探究吗?物质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接触氧气(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讨论:我们知道了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灭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又是什么?
结论:
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灭火原理: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其中一个条件成立即能灭火!
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只需其中之一即可)
讨论:
你能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实例吗?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
着火用锅盖扑灭即可。
堆放杂物的木箱起火用水扑灭。
着火情况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炒菜时油锅中
的油不慎着火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森林火灾
隔绝氧气
温度降低到
着火点以下
设置隔离带,截断可燃物的来源
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利用什么原理灭火的?
用锅盖盖灭
用水扑灭
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活动天地
6-2
火与安全用火
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却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火灾发生时,由于常常产生浓烟甚至有毒气体,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人员窒息或中毒死亡。我们不仅要学习安全用火的知识,更应该培养安全意识,还要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当火灾真正发生时,才能做到临危不乱、正确处置和迅速逃生。
1.
以火的“功”与“过”为题进行辩论,与同学交流讨论对火的认识。
2.
搜集并分析典型的火灾案例,探究总结造成火灾的原因、灭火的方法以及火灾现场人员自救的方法,反思减少人员伤亡和预防该类火灾发生的措施。
随堂练习
1.下列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C
2.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发现厨房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油烟机通风换气
B.
油锅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
C.
油井、矿井、面粉加工厂一定要严禁烟火
D.
扑救电器火灾时首先要做的是切断电源
A
3.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答: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
答:用扇子扇煤炉火焰时,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降温,但并不能使环境温度低到着火点以下,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课堂小结
谈谈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共27张PPT)
第2课时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复习导入
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缺一可以吗?举例说明)
2.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3.物质燃烧时会有什么现象?
进行新课
一、促进燃烧的方法
你见过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氧炔焰吗?那是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通过调节乙炔和氧气进气阀门,可以改变两种气体的比例,从而控制氧炔焰的温度。
活动天地
6-3
乙炔的不充分燃烧和充分燃烧
1.将乙炔气体用玻璃管导出后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并记录现象。
2.将上述燃烧的乙炔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黑烟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无色气体,瓶壁有水雾生成
思考:1.怎样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乙炔分子和氧气分子接
触碰撞,就能发生燃烧。同一时刻、一定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2H2+5O2
4CO2+2H2O
点燃
活动天地
6-4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请解释下列现象,并据此归纳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中吹入空气。
4.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5.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碳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发生条件
O2充足
O2不充足
燃烧速率
快
慢
放出热量
多
少
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CO、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炭黑等小颗粒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多识一点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常用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燃料中的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供给不足,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1)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
C+O2===CO2
放热反应,放热多
点燃
(2)氧气不充足,生成一氧化碳
2C+O2===2CO
点燃
放热反应,放热少
此外,在高温下,炽热的碳也可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
C+CO2===2CO
高温
吸热反应
在通风不良的室内使用煤炉时,因空气不足,会发生碳的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另外,煤气泄漏或燃料气体的不充分燃烧等都会产生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
二、爆炸是如何产生的
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
实验探究
6-1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观察现象。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思考:为什么刚开始时氢气能够在导管的尖嘴处安静地燃烧,而片刻后却发生爆炸了呢?
上述实验中:当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玻璃管口跟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随着燃烧的进行,空气从瓶底涌入,在瓶子中与氢气相互混合后,大量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同时接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爆炸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爆破
生活中有很多易燃易爆物,遇到明火、
高温、撞击时极易发生爆炸,为了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讨论:在下列场所——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1.通风
2.严禁烟火
3.要配备消防器材
4.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
多识一点
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即可燃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的浓度低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浓度高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上限。
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讨论: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
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2.产生急速的燃烧
3.在有限的空间内
4.达到爆炸极限
随堂练习
1.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么?
答: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加速了空气的流通,使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火会越烧越旺。
2.请你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钻木取火”“火上浇油”。
答:“釜底抽薪”表示抽去锅底下的柴火,这样清除了可燃物,使可燃物与火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使木头温度达到着火点;“火上浇油”,油是液体易燃物,增大了火与可燃物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氢气
B.液化石油气
C.二氧化碳
D.棉絮
4.从安全角度考虑,以下四种物质中,允许旅客带上地铁的是(
)
A.酒精
B.白磷
C.汽油
D.食盐
C
D
课堂小结
谈谈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