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
年级:高中二年级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简写
学习目标
0
1
掌握和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作用与影响等基础知识
0
2
把握和理解儒家常说从春秋战国到汉朝演变的脉络,提高认识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0
3
辩证地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地影响,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力
01
从“无为”到“有为”
——汉朝统治思想的转变
01
秦末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02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03
面临着匈奴的威胁
04
对秦王朝灭亡教训的反思
一、汉朝初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无为而治”政策
1、实施背景和原因
2、内容:以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理论作指导,有意识地减少和减轻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使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生产劳动,从而恢复经济、增强国力、缓和阶级矛盾,达到稳定和巩固汉王朝统治的根本目的
3、结果:经过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口和政府收入增多,社会较为安定;“七国之乱”平定后,地方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进一步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汉王朝的统治得到稳固和加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
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的转变
汉朝国力的空前强盛
1、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转变的背景
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希望加强权力、有所做为
01、
02、盛世下的危机:(1)土地兼并剧烈,阶
级矛盾激化;(2)诸侯国势力仍然威胁中央集权(3)匈奴的侵扰频繁,威胁汉朝安全(4)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03、
行为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撑
突破理解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刀,一方面为统治者加强统治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滋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就需要统治者因时而变,制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策略方针。
从“无为”到“有为”是汉朝历史发展的必然。
涵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与汉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朝儒家学者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揉合法家、阴阳五行家及道家的思想,对先秦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造,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乃至黄老法名思想的儒学新体系。后人将之称为“新儒学”。这是中国儒学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2、汉朝的新儒学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01
02
03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
3、汉朝新儒学的内容
涵义
董仲舒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他的社会理想是通过阐述《春秋》大义而得出的。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大一统是他所述《春秋》的根本含义大一统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统一。董仲舒深知,安定社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这一理论基础要统一。因此他选定儒学(而且唯有儒学)作为安邦定国的理论基础。
突破理解:春秋大一统(一)
涵义
董仲舒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国家政权出发,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适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顺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从而奠定了封建大一统国家不可或缺的根基――思想统一。作为安邦定国的理论基础。所以说他提出的"春秋大一统"实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迎合皇帝心理的,也是他推行儒家学说的一个表现。
突破理解:春秋大一统(二)
汉朝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2.最重要的是加入了神化君权的概念。董仲舒着眼于巩固整个封建国家的政权,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的改造,提出天人感应论,使伦理道德神学化了;提出君权神授说,为君主专
制的合理性,提供了神学的论证。
1.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重视道德教化,较妥善地处置了德与刑的关系,符合
逆取顺守
的治国方略;
区别
汉朝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2.儒家一贯提倡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也在汉儒这里得到发扬,一改黄老的无为之风。
1.汉代儒学利用先秦儒学的理论,很好的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进行了拓展和发扬;以仁政作为约束统治者的道德规范,缓解各方面的矛盾;以强化宗法制,强化中央集权,消弱割据势力。
联系
1
2
3
汉武帝起用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促进了儒学的大兴。
规定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法定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扩大统治基础。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学推行民间,成为独尊。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
结果
政治上的统一,离不开思想上的统一;而思想的统一则需要教育的支撑。这就是教育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原因。
启示
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利于统治者统治。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第三,重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大力弘扬儒家思想。
新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小结
1:汉武帝采纳董中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C
课堂练习
2:《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A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成为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秦朝
C
4、《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这体现了(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论证汉武帝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举措
B、汉武帝是为了富国强兵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的
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其建议的科学性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强化思想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D
5:长期以来,史学界根据董仲舒的天人对策,认为“罢黜百家”最早是由董仲舒提出的。但现代学者陈业新经过史料考证认为:“罢黜百家”一词最早出自丞相卫绾。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历史记述年代久远不可信
B.现代学者研究成果更可靠
C.史料变化会影响历史认识
D.历史解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C
6:秦始皇采取的“焚书坑儒”措施受到后期持久而强烈的批判,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在后世基本没有受到批评。后者受到如此“宽容”的主要原因是最早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A.所尊儒术是百家的综合
B.后世话语权由儒家掌握
C.没有禁止其他学说流传
D.没有禁止其他学说传播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