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初中化学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中考真题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初中化学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中考真题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08 15:46: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020·吉林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北师大附中初三月考)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较,含量明显降低的是(

A.稀有气体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答案】B
【解析】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氮气、稀有气体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稀有气体。故选B。
2.(2017·四川仪陇立山中学初三月考)蜡烛燃烧的现象中,最能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
B.蜡烛燃烧时有液体(烛泪)流下来
C.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越烧越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考点:物质变化。
3.(2020·江苏海安初三二模)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盐酸长时间放置,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铁粉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固体
C.将一氧化碳通入盛有氧化铁的试管中,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无色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答案】D
【解析】
A.
稀盐酸挥发性较弱,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盐酸长时间放置,溶液仍为红色,描述错误;
B.
铁粉是黑色固体,铁粉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中,黑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固体,描述错误;
C.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需要高温,描述错误;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无色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描述正确。
故选:D。
4.(2019·广西防城港初三月考)下列关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少量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飘出
【答案】A
【解析】
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温度最高,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吹熄蜡烛时有一缕白烟飘出,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
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
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D.
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2020·江苏姑苏苏州市振华中学校初三二模)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答案】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故选B。
6.(2020·广东南海初三一模)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石蜡的密度
B.石蜡的可燃性
C.石蜡的溶解性
D.石蜡的硬度
【答案】B
【解析】
用小刀能切下,说明石蜡质软,放入水中不溶解,且浮在水面上,则密度比水小,而可燃性无法说明。故选B。
7.(2018·甘南县兴十四镇中心学校初三月考)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
B.蜡烛的火焰分层,外焰最为明亮
C.蜡烛燃烧时,部分蜡烛受热熔化
D.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解析】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蜡烛的火焰分层,外焰与空气接触更充分,燃烧也更充分,所以最明亮;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时,部分蜡烛受热熔化;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8.(2018·新疆高昌初三月考)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图,则该操作说明该气体是(  )
A.极易溶于水
B.不易溶于水
C.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答案】B
【解析】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不能和水发生化学变化的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
9.(2019·濉溪县淮海中学初三单元测试)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烧灼情况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答案】A
【解析】
A中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B中属于解释原因,C中属于实验现象分析,D中属于结论。
故选A。
10.(2019·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初三单元测试)小军同学做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了碘酒,发现未变蓝,面对“异常”现象,他采取的做法不可取的是
A.向老师请教
B.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C.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答案】B
【解析】
A、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做法可取;
B、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做法不可取;
C、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做法可取;
D、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做法可取;
故选B。
11.(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小强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A.氧气(O2)
B.二氧化碳(CO2)
C.水蒸气(H2O)
D.氮气(N2)
【答案】B
【解析】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选B。
12.(2015·沙坪坝重庆南开中学初三月考)下列有关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B.难以观察到空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C.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所以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
D.呼吸过程消耗了氧气,属于缓慢氧化
【答案】D
【解析】
A、呼吸作用进行时人体吸收掉一部分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随气体排泄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所以难以观察到空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不是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C、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而不是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故选项错误;
D、呼吸过程消耗了氧气,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
13.(2017·北京市月坛中学初三期中)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水
【答案】D
【解析】A.
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正确;B.
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正确;C.
蜡烛能燃烧属于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正确;D.
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氢元素,错误。故选D。
14.(2019·全国初三专题练习)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D.蜡烛火焰被吹灭,说明温度降低了
【答案】A
【解析】
A、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证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无法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符合题意;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不符合题意;
C、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不符合题意;
D、吹蜡烛火焰,使蜡烛火焰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火焰熄灭,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2019·辽宁兴城初三期末)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同学们所记录的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燃烧的蜡烛,最内层火焰最暗,最外层火焰最明亮
C.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答案】C
【解析】
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浮在水面上
,故选项正确。
B.燃烧的蜡烛,最内层火焰最暗,最外层火焰最明亮,故选项正确。
C.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蜡烛跟着被点燃,故选项正确。
故选:C。
16.(2020·山西芮城初二期末)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图示看:前者石灰水变浑浊,而后者没有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故选D.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17.(2020·安徽利辛初三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
总体积大于2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没哈气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
C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某气体,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雾
该气体是H2
D
先将红磷放置在燃烧匙中,然后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红磷放置在燃烧匙中不燃烧,加热后燃烧
说明红磷是否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答案】B
【解析】
A、将10mL酒精和10mL的水混合后现象为总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故选项错误;
B、呼出的气体在干冷的玻璃片上出现水珠,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没哈气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故呼出气体中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故选项正确;
C、含氢化合物燃烧都会生成水,生成水了,不一定氢气,故选项错误;
D、先将红磷放置在燃烧匙中,然后将红磷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红磷放置在燃烧匙中不燃烧,加热后燃烧,说明红磷是否燃烧与加热温度有关,故选项错误。故选B。
18.(2019·广西横县初三期中)某兴趣小组用以下改装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CO2含量比较”,实验的目的“在同一环境中比较空气中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不同”。
实验步骤及现象:
步骤1:如图所示,取一集气瓶,内装少量澄清石灰水,再连接带有导气管的双孔塞,一支导气管伸入瓶底,一支刚露出瓶塞即可。
步骤2:从a端吸气,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________现象;从b端往集气瓶内吹气,观察到的现象:澄清石灰水_____。
此改装实验的优点和结论:
①比较空气中二氧化碳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在同一环境中吸气、呼气,对比效果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
②此操作不仅可以比较出空气中二氧化碳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亦可同时证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不是_____中的二氧化碳,而是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进而说明人体呼吸的代谢产物有大量______。
③让学生了解多用瓶的使用原理,开拓学生创新的思维。
【答案】没有明显
变浑浊
明显
空气
二氧化碳(CO2)
【解析】
步骤2:从a端吸气,空气从b端进入集气瓶内的澄清石灰水中,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低,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现象;从b端往集气瓶内吹气,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此改装实验的优点和结论: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如果要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时间较长,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澄清石灰水立即变浑浊,则比较空气中二氧化碳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在同一环境中吸气、呼气,对比效果明显。
②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快,故此操作不仅可以比较出空气中二氧化碳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亦可同时证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是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进而说明人体呼吸的代谢产物有大量二氧化碳。
19.(2019·始兴县马市中学初三月考)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是不同的,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首先,由_____(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秒,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
(2)然后,由_____(填“A”或“B”)导管吹气约20秒,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
【答案】A
无明显变化

B
变浑浊

【解析】
(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吸气,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首先由导管A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2)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由导管B吹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20.(2017·阳春市双滘中学初三一模)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4)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隔绝了空气
C.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答案】(1)小
(2)蜡烛熔化
(3)外焰
(4)C
【解析】
(1)根据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故填:小;
(2)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点燃蜡烛后,蜡烛会熔化,即由固态变为液态,但组成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没有新物质生成,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蜡烛熔化;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根据火柴梗的两端部分最先变黑,可以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4)吹蜡烛的过程中空气流动加快,燃烧放出的热量迅速散失而使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
故选C。
21.(2020·河西成功学校初三二模)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结论:石蜡烧燃后的生成物有_____和_____.
【答案】小
外焰
内焰
焰心
a

浑浊

二氧化碳
【解析】
【详解】
(1)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外层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2.(2020·上海初三单元测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以下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将燃着的小木条同时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通过该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该实验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的步骤,该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应待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答案】盛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木条后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
搅拌,防止液体受热不均而飞溅
大量固体析出(或留有少量水)
【解析】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
盛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木条后熄灭
(2).
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
(3).
蒸发结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受热不均而飞溅
(4).
蒸发结晶操作中,当有大量固体析出(或留有少量水)时停止加热。
23.(2019·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初三课时练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1)①蜡烛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受热时熔化属于_____变化。?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____。?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蜡烛燃烧后还生成_____,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
(2)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白烟主要是____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物理


二氧化碳
浑浊
石蜡
【解析】
(1)①石蜡受热熔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②外焰处温度最高,所以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故填: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故填:水;
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故填: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浑浊。
(2)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则该白烟主要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填:石蜡。
【点睛】
烟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形成的现象,雾是小液滴在空气中漂浮生成的现象。
24.(2020·阜南县城郊乡民安中学初三一模)学习小组用气体传感器来探究蜡烛在密闭空间里的燃烧情况,采集数据并绘制了氧气(曲线A)和一种产物一氧化碳(曲线B)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说明:一氧化碳合量用ppm表示(1ppm=0.0001%)。
根据图象回答问题:
(1)蜡烛约在_____秒之间熄灭。推测另一产物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填“变大”、“变小”或“不变”)_____。
(2)点燃蜡烛后即有一氧化碳生成,30秒后一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最终不再改变。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_____。
(3)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写一点对物质燃烧的新认识。_____。
【答案】90~100
增大
点燃蜡烛,焰心和内焰处的石蜡蒸气无法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发生不充分燃烧,30秒后,氧气含量迅速降低,更多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氧气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蜡烛熄灭,反应停止
物质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生
【解析】
(1)根据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来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氧气不足来分析;
(3)根据数据来分析解答。
【详解】
解:(1)由图象可知,氧气的浓度在90~100秒之间时不再改变,说明蜡烛约在90~100秒之间熄灭;蜡烛燃烧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增大;故填:90~100;增大;
(2)因为点燃蜡烛,焰心和内焰处的石蜡蒸气无法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发生不充分燃烧,30秒后,氧气含量迅速降低,更多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氧气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蜡烛熄灭,反应停止,所以点燃蜡烛后即有一氧化碳生成,30秒后一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最终不再改变;故填:点燃蜡烛,焰心和内焰处的石蜡蒸气无法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发生不充分燃烧,30秒后,氧气含量迅速降低,更多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氧气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蜡烛熄灭,反应停止;
(3)由图象数据可知,物质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生;故填:物质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生。
25.(2019·靖远县靖安中学初三月考)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2)作出预测:______。
(3)实验及结论: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



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57
s
48
s
25
s
结论
______
(4)问题与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______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现象及结论______。
【答案】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
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不行,因为所取水的量不同,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不相等,为了研究火焰的不同位置温度的情况,其他条件应都保持一致
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位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
【解析】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猜测是用外焰加热;
(3)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第三种情况所需时间最短,也就是温度最高。因此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4)①设计对照实验时只能允许有一个变量,其它都必须相同,因为所取水的量不同,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不相等,为了研究火焰的不同位置温度的情况,其他条件应都保持一致。
②由于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各层温度不一样,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可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位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
26.(2019·剑河县第四中学初三开学考试)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活动与探究。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硬度,并嗅其气味.结果记录为_____,这些属于物质的_____性质。
(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点燃蜡烛,可观察到灯芯周围石蜡融化,灯芯上的蜡烛燃烧,其火焰分为三层,则A层为_____,B层为_____,C层为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与火焰接触的_____层最先碳化变黑,由此说明_____。
(4)将一直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等物质,这种变化属于_____变化。
(5)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因为_____。
【答案】白色、无味、固态
物理
浮在水面上
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焰心
内焰
外焰
C
外焰温度最高
水珠
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
A
蜡烛燃烧时也生成二氧化碳
水蒸气
C
A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解析】
蜡烛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详解】
(1)物体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都是指其物理性质,故结果记录为石蜡是白色、无味的固体,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故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3)火焰由外向内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外层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A层为焰心,B层为内焰,C层为外焰,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与火焰接触的外层最先碳化变黑,由此说明焰温度最高。
(4)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将一直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这种变化生成新物质,故属于化学变化。
(5)①吹灭蜡烛,有产生的二氧化碳没有散尽,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A,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蜡烛燃烧时也生成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白烟是固体的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和水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为假设C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AB,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点睛】
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020·吉林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北师大附中初三月考)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较,含量明显降低的是(

A.稀有气体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2.(2017·四川仪陇立山中学初三月考)蜡烛燃烧的现象中,最能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
B.蜡烛燃烧时有液体(烛泪)流下来
C.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越烧越短
3.(2020·江苏海安初三二模)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盐酸长时间放置,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铁粉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固体
C.将一氧化碳通入盛有氧化铁的试管中,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无色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4.(2019·广西防城港初三月考)下列关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少量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飘出
5.(2020·江苏姑苏苏州市振华中学校初三二模)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6.(2020·广东南海初三一模)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石蜡的密度
B.石蜡的可燃性
C.石蜡的溶解性
D.石蜡的硬度
7.(2018·甘南县兴十四镇中心学校初三月考)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
B.蜡烛的火焰分层,外焰最为明亮
C.蜡烛燃烧时,部分蜡烛受热熔化
D.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8.(2018·新疆高昌初三月考)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图,则该操作说明该气体是(  )
A.极易溶于水
B.不易溶于水
C.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9.(2019·濉溪县淮海中学初三单元测试)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烧灼情况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10.(2019·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初三单元测试)小军同学做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了碘酒,发现未变蓝,面对“异常”现象,他采取的做法不可取的是
A.向老师请教
B.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C.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11.(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小强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A.氧气(O2)
B.二氧化碳(CO2)
C.水蒸气(H2O)
D.氮气(N2)
12.(2015·沙坪坝重庆南开中学初三月考)下列有关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B.难以观察到空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C.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所以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
D.呼吸过程消耗了氧气,属于缓慢氧化
13.(2017·北京市月坛中学初三期中)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水
14.(2019·全国初三专题练习)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D.蜡烛火焰被吹灭,说明温度降低了
15.(2019·辽宁兴城初三期末)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同学们所记录的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燃烧的蜡烛,最内层火焰最暗,最外层火焰最明亮
C.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16.(2020·山西芮城初二期末)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17.(2020·安徽利辛初三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
总体积大于2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没哈气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
C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某气体,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雾
该气体是H2
D
先将红磷放置在燃烧匙中,然后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红磷放置在燃烧匙中不燃烧,加热后燃烧
说明红磷是否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18.(2019·广西横县初三期中)某兴趣小组用以下改装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CO2含量比较”,实验的目的“在同一环境中比较空气中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同”。
实验步骤及现象:
步骤1:如图所示,取一集气瓶,内装少量澄清石灰水,再连接带有导气管的双孔塞,一支导气管伸入瓶底,一支刚露出瓶塞即可。
步骤2:从a端吸气,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________现象;从b端往集气瓶内吹气,观察到的现象:澄清石灰水_____。
此改装实验的优点和结论:
①比较空气中二氧化碳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在同一环境中吸气、呼气,对比效果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
②此操作不仅可以比较出空气中二氧化碳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亦可同时证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不是_____中的二氧化碳,而是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进而说明人体呼吸的代谢产物有大量______。
③让学生了解多用瓶的使用原理,开拓学生创新的思维。
【答案】没有明显
变浑浊
明显
空气
二氧化碳(CO2)
19.(2019·始兴县马市中学初三月考)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是不同的,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首先,由_____(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秒,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
(2)然后,由_____(填“A”或“B”)导管吹气约20秒,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
20.(2017·阳春市双滘中学初三一模)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4)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隔绝了空气
C.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21.(2020·河西成功学校初三二模)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结论:石蜡烧燃后的生成物有_____和_____.
22.(2020·上海初三单元测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以下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将燃着的小木条同时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通过该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该实验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的步骤,该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应待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23.(2019·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初三课时练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1)①蜡烛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受热时熔化属于_____变化。?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____。?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蜡烛燃烧后还生成_____,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
(2)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白烟主要是____的固体小颗粒。
24.(2020·阜南县城郊乡民安中学初三一模)学习小组用气体传感器来探究蜡烛在密闭空间里的燃烧情况,采集数据并绘制了氧气(曲线A)和一种产物一氧化碳(曲线B)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说明:一氧化碳合量用ppm表示(1ppm=0.0001%)。
根据图象回答问题:
(1)蜡烛约在_____秒之间熄灭。推测另一产物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填“变大”、“变小”或“不变”)_____。
(2)点燃蜡烛后即有一氧化碳生成,30秒后一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最终不再改变。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_____。
(3)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写一点对物质燃烧的新认识。_____。
25.(2019·靖远县靖安中学初三月考)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2)作出预测:______。
(3)实验及结论: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



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57
s
48
s
25
s
结论
______
(4)问题与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______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现象及结论______。
26.(2019·剑河县第四中学初三开学考试)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活动与探究。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硬度,并嗅其气味.结果记录为_____,这些属于物质的_____性质。
(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点燃蜡烛,可观察到灯芯周围石蜡融化,灯芯上的蜡烛燃烧,其火焰分为三层,则A层为_____,B层为_____,C层为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与火焰接触的_____层最先碳化变黑,由此说明_____。
(4)将一直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等物质,这种变化属于_____变化。
(5)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因为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