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物质的溶解 教案(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教案(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09 07:21:33

文档简介

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1.5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溶解度这个概念,学会理解新概念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勤于合作、善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
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
难点
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
学情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溶解度的学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本节课中溶解度相关内容的计算也为之后学习溶液的配制奠定了基础。
教学准备
氯酸钾、氯化钠、水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师:在给农作物或树木喷施药液时,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因此在配制溶液时,必须确切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讲述:溶质的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1.概念: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的溶质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越大。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例如:医用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思考:(1)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食盐溶液,含义是什么?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表示100份氯化钠溶液中含0.9份的氯化钠。(2)10克食盐溶于90克水中,求所得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3)将上述溶液倒出一半到另一烧杯中,求剩余溶液中的质量分数?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因为溶液是均一的。3.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㈠、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例1.
某一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2克,把它蒸干后,得食盐3.2克。计算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练习1:
舟山人喜欢吃呛蟹,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水腌制。现有人用一袋盐(500克NaCl)溶解在2.0Kg~2.5Kg水中,充分搅拌制作成食盐溶液,腌制24小时后放入冷冻室中保存。求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范围?20%~16.7%练习2:某溶液的密度是1.2g/cm3,实验测得每100ml该溶液中含溶质24g,求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㈡、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推导公式:溶质
=
溶液×P%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果要配制
150千克质量分数为
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练习3:葡萄糖注射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医院给某一患者输入一瓶500g的葡萄糖注射液,问输入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和水分别为多少克?葡萄糖25g
水475g练习4:无土栽培是一种在营养液中培育植物的农业高新技术。某课外小组要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4%的
硝酸钾溶液用于配制营养液。练习5: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1、2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
比是-----------(

A.1:4:5
B.5:4:1
C.4:1:5
D.1:4:5
2、饱和食盐水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有少量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

A.溶液的质量会减少
B.食盐的溶解度会减小
C.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D.溶液的体积会增大3、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100克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克蔗糖,充分搅拌后,一定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蔗糖的溶解度4、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①在100份质量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②在110份质量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③在100份质量溶剂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④在90份质量溶剂中溶有10份质量溶质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20℃时,将50g
NaCl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26.5%6、在常温下向100g
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g氯化钾粉末,完全溶解后,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1.5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
板书设计
1.5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1.5物质的溶解(第4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知识与技能】1、加深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2、会进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过程与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学习知识迁移的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重点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的配制方法,浓溶液稀释与稀溶液浓缩的计算。
难点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的配制方法,浓溶液稀释与稀溶液浓缩的计算。
学情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5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和溶液的配制。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视频引入:配制溶液讲述:溶液的配制实验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称取或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活动: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
的氯化钠溶液
50克。1.计算
:配制此溶液需要氯化钠
____
克,水
_____
毫升。2.称量和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3.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待氯化钠完全溶解时,10%
的氯化钠溶液就配制好了。思考:浓溶液在加水稀释前后,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质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溶剂增加,溶液增加、溶质不变。
思考:将浓溶液稀释配制成稀溶液时,所需加水的量该如何计算?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
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例1:把50g
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水多少毫升?练习1:实验室需要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现要配制100g这种溶液,请问:练习2:小明从试剂商店购得一瓶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配制120g
5%的双氧水,全部用于制氧气。请你计算一下,小明从商店买来的双氧水的净含量为多少克?20克3.溶液质量分数与溶液密度关系质量分数不同的溶液,溶液的密度也不同。生产上常把物质溶液的密度和其相对应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列成对照表。思考: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何结论?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密度也越大。例题2:
配制
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浓硫酸沿着器壁倒入盛有水中的容器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实验室需配制10%的盐酸500克,需要38%的盐酸多少毫升
?需要加水多少毫升?并说说具体的配制过程。(已知10%盐酸的密度是
1.047克/厘米3,38%盐酸的密度是
1.19克/厘米3)115.7毫升2.白酒的“度”是指白酒中酒精的含量,如53°的白酒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为53:47.小明在家中进行实验时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酒精,家中找不到,也没有纯酒精,他找来一瓶45°白酒,准备用来配制所需要的酒精溶液.已知酒精的密度是ρ=0.8g/cm3.请计算(1)45°白酒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1%)(2)欲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酒精,需要这种白酒多少克?3.如图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生理盐水的全过程: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1.5物质的溶解(第4课时)
板书设计
1.5物质的溶解(第5课时)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1.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2、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过程,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有助于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情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溶解时的热量情况。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本节课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剂不能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这为后续学习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打下了基础,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准备
蔗糖、水、氢氧化钠、硝酸铵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一样吗?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的能力一样吗?2.活动:1.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加入10克的硫酸铜和食盐(氯化钠),并进行搅拌,观察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硫酸铜在水中能够完全溶解,而食盐则不能完全溶解。说明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2.在室温下,取另一只装有20毫升的酒精烧杯,加入10克的硫酸铜,并进行搅拌,观察是否能完全溶解?硫酸铜在酒精中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讲述:物质的溶解性1、物质的溶解性1.涵义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思考:从以上实验和视频可以归纳出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1)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内因)溶解性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提出问题
: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温度有关?2.建立假设
:其他条件一样,温度越高,溶解越多。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思考:取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烧杯,打开汽水或啤酒瓶盖,将其中的汽水或啤酒倒入杯中,
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你的判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气体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
压强
因素有关?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1.
把一个小烧杯放在一块光滑的小三夹板上,板上先加一些水,然后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加入50克硝酸铵(NH4NO3),小心用玻璃棒搅动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温度显著降低,烧杯底和板之间的水结成薄冰,拿起烧杯,可以提起木板。说明:硝酸铵(NH4NO3)溶解于水时要吸收热量。2.
把一个小烧杯用熔化的蜡烛粘结在一块小三夹板上,然后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沿器壁慢慢地注入40毫升浓硫酸(H4SO4),边注边小心用玻璃棒搅动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温度显著升高,烧杯底和板之间的蜡烛熔化,拿起烧杯,木板就掉下来。说明:浓硫酸(H4SO4)溶解于水时要放出热量。3.
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加入30克氯化钠(NaCl),小心用玻璃棒搅动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氯化钠溶解,温度没有变化。说明:氯化钠(NaCl)溶解于水时,既没有放出热量,也没有吸收热量。2、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知识拓展:物质溶解时吸热与放热的原因物质溶解在水里,通常发生两种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变化。物质溶解过程,温度升高还是降低,要看这两种过程的热量多少。吸收多于放出,温度下降,例如硝酸铵溶解。思考: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1.如图1-41所示,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蔗糖溶解了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放入一定量后,蔗糖不溶解了结
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叙述中为什么要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的条件限制?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限制,上述概念无意义。思考:如何用实验证明两瓶溶液中,一瓶是饱和溶液,而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如何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①
加硝酸钾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4.浓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在2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小匙蔗糖和熟石灰,振荡后,静置片刻,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结
论:熟石灰在水里溶解的量极少,溶液很稀,但已经达到饱和了
;蔗糖在水里溶解的量较多,溶液很浓,却还未达到饱和。思考: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思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吗?不正确。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1.如何在常温下将硫酸铜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2.不断地加热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蒸发其中的溶剂,该溶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逐渐析出食盐晶体。因为随着溶剂的蒸发,溶液渐渐饱和,继续蒸发溶剂,溶质就会析出。3.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最适宜的方法是(

A、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入水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4.
下列物质溶解于适量水中时,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A、食盐
B、蔗糖
C、浓硫酸
D、硝酸铵
5.
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6.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1.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
板书设计
1.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1.5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知识与技能】1、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会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学情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如何相互区别与转化。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本节课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状况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教学准备
硫酸铜溶液、硝酸钾溶液、蔗糖、熟石灰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思考: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定量地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呢?需要制定标准;标准里哪些物理量不变呢?从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加以考虑。(1)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2)与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有关。要比较两种固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应:___一定,________一定,达到_____状态
,比较_______________的多少。讲述:1、物质的溶解度1.
溶解度的意义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2.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要点:(1)一定的温度;(溶解度与温度有关)(2)100克溶剂;(人为规定、统一标准)(3)达到饱和;(不饱和、溶解度无意义)(4)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3.溶解度数值的实质溶解度是表示特定条件下(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数。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①
100克水最多溶解37克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7克②
50
℃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0克氯化钾,所以氯化钾溶解度为30克③
在60
℃时100克水溶解75克硝酸钾,所以60
℃硝酸钾溶解度为75克④
在60
℃时100克水最多溶解110克硝酸钾,所以60
℃硝酸钾溶解度为1104.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思考: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在20℃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钠,达到饱和溶液状态时,需要36克氯化钠。5.物质的溶解性等级说说表
1-6中哪些是易溶物质?哪些是微溶物质?
思考:观看下面视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许多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思考:根据以上相关数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如何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蔗糖、硝酸钾、硝酸铵。思考:是不是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呢?根据以上相关数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如何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以用列表法也可以用坐标法表示。思考:右图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点对应的横坐标为(
),纵坐标为(

;(

A的含义是(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3.曲线上的点所对应的溶质的溶液是(

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溶质的溶液是(

溶液。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①
不同曲线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小的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
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所
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③
两条曲线相交点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④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如烧开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前会出现气泡,想一想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思考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温度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不能溶解而逸出。气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思考:在夏季闷热的天气中,鱼塘里的鱼常将鱼头浮出水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气压的降低而减小。鱼塘里可以增添什么设备,来提高水中的含氧量?鱼塘增氧机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1.某温度下,a克溶质溶解在a克水中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A.100克
B.
a克
C.
2a克
D.
50克2.0.5克某物质在20℃时溶于10克水中恰好饱和,这种物质属于
----(

A.难溶物质
B.微溶物质
C.
可溶物质
D.
易溶物质3.固体物质溶解度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①溶剂性质
②温度高低
③溶质性质
④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⑤溶液的总质量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
C、④⑤
D、②③④⑤4.下列加速溶解的措施中,能改变固体溶解度
的是-----------(

A.把固体研细
B.
加热
C.
搅拌
D.
振荡5.如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_____℃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1.5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
板书设计
1.5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