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思考: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秋诸侯颇多,力量相对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的兼并其他国家,所以前期只能争霸而非灭国统一,
战国明显的就是国家数量的减少,七雄吞并了大量其他小的诸侯,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超过春秋时期,已经有了灭其他国家统一天下的趋势与资本了。
战国“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战国时期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
一、桂陵之战
简介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评价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
,领兵8万救赵
。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
,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
、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二、马陵之战
简介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影响
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三、长平之战
简介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
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概括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赵修筑长城来抵御。
乱悠悠使得“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当时的人们对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结束战乱、一统天下。
为了在混乱的时势下称雄争霸,七国纷纷实行变法,谋求富国强兵,其中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最终只有秦国笑到最后,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富强的呢?
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战国形势图》,简介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改革、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点学习“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有: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各诸侯国都想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
昔我穆公……东平晋乱……西霸戎狄(dí),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三
(魏、楚等东方六国)皆以夷狄遇秦(大意:当作蛮夷来对待秦国),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商鞅是卫国公子,姓公孙,名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今陕西商县)地,所以又称商鞅。他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立志革新政治,先到魏国做事,但未受重用,后到秦国,向秦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革政治主张,得到信任和重用,开始进行变法。
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
视频欣赏----
商鞅徙木立信
读课文35页内容说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
(课文35页第2节)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秦孝公的支持;
得民心、诚信;
符合时代历史的发展。
【合作探究】
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1.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3.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改革还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商鞅变法深入民心,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国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由哪些工程组成?
课文36页第2节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
?
因为那个地方经常发洪水,年年都祸害百姓,李冰为防水患顺便造福百姓,就在那个地方修了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有什么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防洪。同时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
都江堰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充足灌溉的水源,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同时使周边地区免受水患灾害,变害为利,造福农桑,从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
选择题
1.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A
选择题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D
选择题
3.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B
选择题
4.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A
选择题
5.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A
选择题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D
选择题
7.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A
选择题
8.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