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畜
已从穴居走向聚落定居
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农业工具进行耕种D.基本形成“南粟北稻”的种植格局
2.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其中不包括(
)
稻
B.黍
C.粟
D.番茄
3.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黄河流域是亚洲稻的起源地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等,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小赵要在《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上填写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下列遗址中,他应该挑选(
)
A.红山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下列物品中,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鱼纹彩陶盆
B.骨耜
C.铁铲
D.打制石器
6.2015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
6000
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下列遗址中,可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8.如果我们把“黄河流域、种植粟和蔬菜、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始农耕文化”等要素结合在一起,那么可以判断出与此相关的是哪一遗址(
)
A.元谋人遗址
B.良渚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9.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
6000
年,定名为“半坡遗址”,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依据材料可知(
)
半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C.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D.半坡人会烧制彩陶
10.1958
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下列模型或实物可以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有(
)
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模型
②稻谷和稻壳遗存
③人面鱼纹彩陶盆
④粟的朽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观察下图,导致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A.生活习惯不同
B.劳动技术不同
C.自然条件不同
D.生产工具不同13.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半坡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居民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
1
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制工具,这种石器是通过什么方式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之为什么时代?
图
2
中的钻孔石斧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石制工具,这种石器是通过什么技术制成的?图
3
中的骨耜又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的?
以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为例,结合图
1、图
2,从使用工具、生产方式方面谈谈你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业生产
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一带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作物,在世界上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材料二
房屋建筑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出我国早期农耕时代种植粟、水稻的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
材料二中图
1、图
2
分别是哪一先民居住的房屋?为什么图
1、图
2
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房屋的出现反映先民已开始定居生活,你认为古人类定居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哪些好处?
农业生产和房屋建筑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
一、选择题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测试时间:20
分钟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由于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长江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故D
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答案
B
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故选B。
答案
D
生活在距今约
7000
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种植水稻,
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故选
D。
答案
B
生活在距今约
7000
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所以B
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今约
6000
年”“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联系所学可知,距今约
6000
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距今约
7000
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排除
A、B、D。故选C。
答案
D
题干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表明原始农业已经产生,排除
A、B。河姆渡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故选D。
答案
D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会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会纺织、制衣。故选D。
答案
C
材料中的“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反映了半坡人已经学会建造房屋,房屋的建造说明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故选C。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半坡人主要种植粟,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选B
项。
答案
D
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故选
D。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地自然条件不同。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6000
年;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7000
年。由此可见,答案选
C。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砸击、敲打、碰撞。旧石器时代。(2)磨制、钻孔等技术。河姆渡。
(3)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半坡居民使用的磨制石器,这是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北京人主要从事采集、狩猎,半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解析
本题通过一组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图片,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认识。第(1)(2)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原始人类生产状况的变化来认识“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答案
(1)粟: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水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
图
1
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图
2
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因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不同。
条件: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好处: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
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意思相近即可)
使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过上了定居生活。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由图
1、图
2
中房屋的样式可知分别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
屋。图
1、图
2
的房屋结构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不同: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可以防寒保暖;南方河流众多,多雨潮湿,干栏式建筑可以通风防潮。第(3)
问第一小问,过上定居生活的条件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说出定居生活带来的好处即可,答案不唯一。第(4)问可以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