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
722
年至前
464
年的
259
年中,38
年没有战争;公元前
463
年至前
222
年的
242
年中,约
89
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经典诵读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以上叙述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哪一特点
(
)
A.战争次数多
B.参战兵力多
C.持续时间长
D.交战区域广
4.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兼并争霸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奴隶制开始瓦解
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竞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秦穆公
齐桓公问九鼎轻重,暴露了代周而王的野心
C.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
D.诸侯争霸使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进一步加强
6.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丢尽。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7.战国时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历史人物是(
)
A.商鞅
B.管仲
C.韩非子
D.诸葛亮
8.《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
商鞅的做法(
)
A.增加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B.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D.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下列哪几类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10.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不满)”。这主要与商鞅实行的哪项改革措施有关
(
)
A.允许土地买卖
B.鼓励耕织
C.改革户籍制度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1.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生在公元前
4
世纪
②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③变法体现了儒家思想
④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上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
参考右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
A.防洪排水
B.水运
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13.“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会通河
C.灵渠
D.郑国渠
14.后人写诗“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李冰的贡献是(
)
A.主持修筑灵渠
B.主持修筑郑国渠
C.主持修筑都江堰
D.推行变法
15.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B.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C.位于四川岷江流域
D.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材料二
(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一中的“蜀守冰”是哪一历史人物?“此渠”是指哪一水利工程?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此渠”有什么历史作用?
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进步、吞噬千百万人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为新社会“助产接生”的重大作用。
【连环画战争】
按照连环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
图
1
和图
3
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的哪一战役?
【典故出战争】
很多的成语典故,都源于战争。请结合下面材料说出成语及其涉及的战役名称。
材料
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王以报答楚王为名,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成语:
;战役:
。
【利弊论战争】
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说一说战争的双重性。
解析答案
一、选择题
答案
C
公元前
770
年至前
476
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
475
年至前
221
年为战国时期。对照题干所列时期,
可知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
A
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因此
A
项正确。
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参战兵力多这一特点。
4.答案
A
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过程中,它们体
现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的战争中,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由此可知,题干中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故选A。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C
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C。
答案
B
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故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故选
A。
答案
D
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题干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这一内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D。
答案
C
商鞅变法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选C。
答案
D
题干中的“宗室贵戚”指的是奴隶主贵族,他们反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原因是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
B
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
356
年(公元前
4
世纪),秦孝公在位期间,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施的改革,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展开的变法运动,排除③。故选
B。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最主要的作用是防洪灌溉,故选C。
答案
A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故选A。
答案
C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答案
D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四川岷江上修筑的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
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李冰。都江堰。
(2)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直造福于人民。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蜀守冰”是蜀郡郡守李冰;“此渠”是都江堰。(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都江堰的历史作用即可。
答案
(1)图
3、图
1、图
4、图
2。
(2)图
1:牧野之战;图
3:涿鹿之战。(3)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4)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同时也冲击着旧的社会秩序,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
解析
第(1)(2)问根据图中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晋楚两军”“大败楚军”,可知是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第(4)问从正反两方面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