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
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历史上某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时,运用了以下形势示意图,这次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与下列哪一战役有关(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以下属于该类型战役的有(
)
①巨鹿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5.东晋在哪一事件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
A.牧野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6.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晋、北魏
B.前秦、北魏
C.曹魏、北魏
D.前秦、东晋
7.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
特
点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
)8.右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秦始皇巩固统一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9.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表格。根据表格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10.历史概念是对史事的概括。与“迁都洛阳”“改汉姓”“禁胡语”都有关的历史概念是(
)
A.东晋建立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江南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
11.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下列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变法
1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B.为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C.为北魏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结束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是(
)
A.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B.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C.汉人胡服,胡人汉服D.鲜卑姓氏改汉姓
下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
二、非选择题
15.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一中的“A
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
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方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
材料三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摘编自《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一,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三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材料三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6)材料二、三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一、选择题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测试时间:20
分钟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强盛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答案
D
由图中的“晋军”“秦军主力”“淝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故选
D。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故选C。
答案
C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打败前秦的淝水之战,这些都属于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故选C。
答案
B
东晋在淝水之战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淝水之战以后,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
B。
答案
B
4
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北方。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选B。
答案
C
题干材料中的“变易服饰”即改变服装,备选项四个皇帝中,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要求穿汉服,变鲜卑族服饰为汉族服饰。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答案
B
由表格内容分析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选
B。
答案
B
依据所学可知,与“迁都洛阳”“改汉姓”“禁胡语”都有关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选
B。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辨能力。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为了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巩固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改说汉语。
答案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也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
符合题意。
答案
A
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B、
C、D
不符合题干强调的经济这个主题。故选A。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下的文字信息“胡人牛耕”可知,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交融的现象。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2)改汉姓;学汉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使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学汉语这两项措施。(3)
依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即可。(4)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2)材料二:迁都;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北魏孝文帝。洛阳。
(4)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5)“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
(6)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阅读理解能力。材料一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服饰上逐渐趋同,即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第(1)问便可作答。阅读材料二、三,提取有效信息“徙居平城”“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即可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他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