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二
第三、四单元
01
选择题
PART ONE
02
非选择题
PART TWO
1.诞生于公元1世纪,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人们只要信奉耶稣,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C
2.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谴责富人剥削,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变化导致的结果是( )
A.罗马统治者承认并定基督教为国教 B.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C.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D.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A
3.5世纪,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王国中,最强大的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B
4.“我主,臣下乃我主之仆人,领有采邑之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这是封臣对封君的宣誓。这种关系的产生源于下列哪一次改革(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商鞅变法 D.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革
D
5.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君和封臣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封臣有条件地将土地分封给封君
B.在封君需要的时候,封臣应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
C.封君对封臣没有义务
D.封君和封臣的关系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B
6.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中世纪的西欧乡村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当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它是( )
A.庄园 B.手工工场
C.租地农场 D.奴隶制种植园
A
7.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
B.庄园领主的土地称为“份地”
C.庄园领主可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
D.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权益
A
8.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A
9.《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
A.公民陪审法庭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B
10.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当时老百姓大多是文盲
B
11.“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出现。意大利在这方面居领先地位,拥有威尼斯、那不勒斯这样的商业中心”。材料反映欧洲城市兴起的最主要因素为 ( )
A.欧洲封建采邑制度影响 B.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
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文艺复兴的影响
C
12.“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相对独立和自治
D
13.11世纪前后,为了摆脱封建主的控制,城市自治斗争迅速发展,其中以法国的哪次起义最为典型( )
A. 佛罗伦萨 B.琅城
C.君士坦丁堡 D.米兰
B
14.西欧城市取得自治权的方式主要有( )
①金钱赎买 ②民主选举 ③武力斗争 ④进行谈判
A. 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A
15.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C
16.某同学对欧洲大学的起源非常感兴趣,他整理了如下资料卡片,资料反映了( )
A.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 B.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C.教皇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 D.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B
17.大学是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学校,又是学术研究的场所。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以下哪些属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
①巴黎大学 ②哈佛大学 ③牛津大学 ④博洛尼亚大学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18.公元6世纪前期,东罗马帝国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一部法律文献。其名称为( )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新法典》 D.《拿破仑法典》
B
19.古代有一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法兰克王国
B
20.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所描写的战争双方是( )
A.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B.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
C.西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D.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A
21.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战后社会改革 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法西斯专政 D.大化改新
D
22.“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土地分封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在于(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D
23.日本成功地模仿中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顺利地进入到封建社会,请问大化改新时,中国正处于哪一朝代(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C
24.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地方豪强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参与皇室斗争 B.保卫天皇
C.保护自己的庄园 D.为国家提供兵役服务
C
25.关于幕府统治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②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集团手中 ③武士道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 ④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26.穆罕默德起初在麦加传教,后来带领信徒移居麦地那,继续传教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奠定了后来阿拉伯国家结构的基础。他宣传的宗教是( )
A.印度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D
27.世界三大宗教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A
28.8世纪中期,一位唐朝商人贩运一马车的丝绸经著名丝绸之路来到西亚一个地跨三大洲的帝国贩卖。请问他所到帝国是( )
A. 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奥斯曼帝国
B
29.《阿拉伯文学史》写道:“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B
30.世界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最初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
A.《天方夜谭》 B.《伊索寓言》
C.《荷马史诗》 D.《威尼斯商人》
A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古时期的法兰克,查理曾把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诺曼,查理成为诺曼的封君,诺曼则成为查理的封臣,这种分封是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
材料二: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如果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
材料三:西周国王自称天子,全天下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封地的管理和收取赋税等权利。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物,战时要带兵随周王征战。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封地的一部分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网络。(如下图)
(1)材料一这种封地叫“采邑”,从材料二看,分封土地的条件是什么?(4分)
答:封臣要为封君提供兵役服务(2分);封君有保护封臣的责任和义务(2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封君与封臣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什么关系?(2分)它反映了中世纪前期西欧哪一国家的改革内容?(2分)
答:契约关系(或权利与义务关系)(2分);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2分)。
(3)西欧的封土制与我国西周的分封制在土地分封和影响上有什么共同点?(6分)
答:两者都是以土地占有为基础实行分封(2分);受封者都必须承担服兵役等义务(2分);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日本留学生对于唐朝实行均田制,制定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的大好形势,深为赞赏。回国后,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2019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等4点主张。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则发表“文明冲突”的谬论。
(1)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一项与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2分)
答: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加以改进后传播到西方被称为阿拉伯数字。(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政治改革是指什么?(2分)它对日本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2分)
答:大化改新(2分);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或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6分)
答: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6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改变这个局面,接受________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的太学,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西欧,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他们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1)依据材料一,横线上依次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3分)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有何深远影响?(1分)依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的精神支柱是什么?(1分)
答: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1分);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分);基督教(1分)。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有关古代中西思想方面的一项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论题: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世纪西欧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2分)
阐述:西汉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中世纪的西欧,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发展,罗马教廷的权力至高无上,利用宗教裁判所,打击“异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4分)
由此可见,古代中西方都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对古代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