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灯光
1.速读课文,理解“豫皖苏、围歼、憧憬、黑魆魆、璀璨、千钧一发”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1课时
课件
一、导入。
1.《开国大典》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成立激动、自豪的心情,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到来,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洒热血,视死如归。今天,我们学习的《灯光》一课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革命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
2.简介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找到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
战地 突击 陷入 憧憬 阻击 点燃 性命 焦急 千钧一发
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
(课文讲了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全文以郝副营长为导线。)
(2)课文哪部分写的是现在,哪部分写的是往事?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3.班内交流。
(1)文章开头、结尾写现在,中间部分写往事。
(2)倒叙手法,前后照应。
4.自读描写往事部分内容,想想往事的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
1.我们一起看到往事部分。默读。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
2.交流。
①第一处描写灯光的地方。(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的光)
郝副营长在看一本什么书?
他在什么情况下看这本书?
这本书对于郝副营长而言意味着什么?
他“默默地沉思着”,想到了什么?
所以,他不由地感叹——?一起读一读这三个字。“多好啊”,指什么?
3.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②第二处描写灯光的句子。(书上插图的电灯)
指名读。
他感叹道——?“多好啊”指什么?
憧憬?憧憬什么?
指导读。
③第三处描写灯光。(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本照亮前进的路)
指名读。
这位年轻的战士难道不懂得生命的可贵吗?这位年轻的战士难道不想见到向往的灯光了吗?可是,他却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10自然段。
那本书对于郝副营长而言意味着什么?可是他却毅然——?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有遗憾吗?
指导读第三处描写。
4.除了往事部分,文章中还有对于灯光的描写吗?
指名读第一段中的描写。
为什么灯光令作者感到光明温暖?
指名读最后一段的描写。
灯光仅仅是灯光吗?在作者的心目中,灯光更是什么?
5.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6.默读课文,思考: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找出来。
第一次说这句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
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这句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组内交流)
7.班内展示交流讨论。(边讨论边安排读书)
8.集体朗读“这一仗……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体会“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的含义。(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感悟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师生总结。
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拓展。
为了理想,为了祖国而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
灯光现在看到:千万盏灯
听到:“多好啊!”引起回忆
往事战斗前:深情地憧憬
战斗中:点燃了书本
战斗后:壮烈牺牲缅怀先烈
现在——璀璨的华灯下又想起了……——照应开头
这是篇略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完第10课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能力拓展题,要求孩子们去读一读革命英雄的故事。这道能力拓展题在本课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延续。
我由始至终抓住“灯光”这条主线,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明白了“那本书是郝副营长理想的一种寄托”,“看到孩子们在灯光下幸福的笑脸是郝副营长的理想”(学生发言)。
最后,学生将对灯光的理解写成板书,也是水到渠成,而且,孩子们想到的要超出我预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