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题(鄂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测试题(鄂教版七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27 11: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训练
1.用正楷或行楷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2分)
酣畅( )漓 自怨自( ) 怨天( )人 销声( )迹
2.给加点字注音。(2分)
媲美( ) 酝酿( ) 龟裂( ) 千骑( )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跌dàng起伏( )抖sǒu精神( ) qiāng笛( ) zhōu啾( )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A.(人)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
B.天边的浓云总是姗姗来迟。
C.刻薄的人也许会敷演出一把利剑,将我……
D.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5.按要求填空。
(1)按课文填动词。(4分)
A.(北方)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
过山头, 过山梁, 山沟, 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B.“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 着你。风力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 。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 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续写诗句。(4分())
A. ,吹面不寒杨柳风。
B.接天莲叶无穷碧, 。
C. ,道是无晴却有晴。
D. ,六亿神州尽舜绕。
6.写出两个能揭示物候现象的诗句,并写出诗的作者。(3分)
(1) , 。
(2) ,
7.模仿所给的句子,仿写一句。(2分)
例句: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8.写出下面诗句中所蕴含的物候规律。(3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
(2)
二、课文美点回放【11分】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10.对苏轼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点赏析。(2分)
11.《春风》中有这样一句:“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无,像细雨的滋润。”请从修辞手法入手,体会这句写出了江南春风怎样的特点?(2分)
12.《夏天的旋律》中,作者由“每根晾衣绳都是一条攀援的藤”联想到“出梅、入伏”后那“火辣辣的光环”。还能联想到什么?(2分)
13.《大自然的启示》中“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一句,反复用了三次,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三、课外延伸阅读【33分】
(一)走进春天
○1刚刚抖落掉冷酷的冰雪,刚刚穿越逼人的寒冬,春天的微笑还很矜持。
○2还来不及静静地梳理梦想,还来不及铮铮地鼓起勇气,春天就焕发出活力。
○3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热烈的诗情。似乎春天突然给久久郁闷的人们一个朗朗的心情,突然给肃杀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
○4于是,春天成了一年之际,成了一年之极。
○5重重的赞美把嫩嫩的花蕾压得在春寒中瑟瑟发抖,柔柔的和风把深深的期待幻化成神话中的玫瑰迷雾。清明的无限春光给了人们无限的思绪却也遮住了人们沉静的目光,盎然的春色唤起了人们一时的激情也迷离了人们久远深刻的期盼。
○6春天的绚丽景象太容易让人误以为景象已达绝美。
○7其实,春天只是在初绽的冻土里播下种子,希望的果实还需要承接夏日骄阳和暴雨的考验。春天只是在嫩绿的枝头绽出一抹新芽,伯伯金色的收获还需要在厚实的秋天定格。
○8走进春天时的激动远远替代不了春天开始的漫漫无语的生长。
○9走进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书写壮志,以畅快的豪情激荡锐气,以饱满的激情挥洒雄风,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沉静躁动,以厚道的心地稳住偏激,以沉稳的步履踏破沉醉。
○10走进春天,请不要用缥缈的辉煌打扰我清新的构思,请不要用遥远的成功动摇我亲切的脚步,请不要用浅薄的结果撩拨我执著的寻找。
○11走进春天,请勿打扰。
○12还是让我们不要为突然冒出的新绿而洋洋得意吧,绿色的升华注定需要执著的生长;
○13还是让我们不要为短暂诱人的花香而流连忘返吧,硕果的培育注定需要艰难的劳作;
○14还是让我们恭敬的开拓,谦卑的起步,孤独的酝酿吧,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春天里不要做秋天的梦。
○15所以,我不客气地说:走进春天,请勿打扰。
14.作者笔下春天的景象可以概括为: 的绿意,淡淡的 ,嫩嫩的 , 的和风。(2分)
15.作者从春的景象中得到的感悟是:走进春天固然需要 、豪情和 ,但更需要 的头脑, 的心地, 的步履。(5分)
16.“走进春天,请勿打扰”,对此,作者认为要达到目标就应该排除那些干扰?(3分)
17.对段○1作点赏析。(3分)
18.正处在人生春季的你,读完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二)冬 天
○1如果说春可爱、夏可亲、秋可歌,那么,冬是可敬的。
○2冬是孕育生命的季节。没有冬藏,何来春生、夏长、秋收?鲜花何以越来越灿烂?世界何以越来越精彩?
○3冬是思考生命的季节。在经历了春的狂想、夏的浮躁、秋的失落后,我们的灵魂进入冬的安宁寓所。在冬的冷静中对生命的历程进行整理,而后重新站起,焕发新的生机、走向生命的新春。
○4冬是真实的季节。冬天,一切繁华退去,大地呈现出少有的静谧与空旷,袒露出原始的肌肤……冬天给人以谢幕般的那种感觉比寒冷本身更残酷。
○5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此言极是。然而,此一春绝非彼一春。在我的心境里,四季不是简单的反复,而是螺旋地递进。我们告别一个春天,在我们的生命里就减少了一个春天,然而,后来的春却一个比一个充实成熟起来。也就是说,冬天进入到我们生命中来,预示着连着一个春天的四个季节到此结束,生命的这一轮谢幕了,下一轮的演出也即将开始,而且是更精彩的开始……
○6不是么?当万物经过春的生长、夏的纷争、秋的得失,是冬天收束了一切的喜怒哀乐,抚揽了所有的兴衰荣枯,这需要怎样的胸襟!那谢幕不是冷漠的消退而是冬的豁达。冬天收藏了秋天,并没有把它埋葬,而是在艰辛中孕育一个新的来年——撬开坚冰,你会看到安闲的鱼儿,如果不是冬的佑护,怎会有鱼儿在春波涨绿时的嬉戏;掘开冻土,你会发现稚嫩的根芽,如果不是冬养育,怎会有百花在杨柳春风时的竟放。
冬,藏秋实而育春华;冬,万物之终归,生命之肇始。
○7是的,冬天可以冻住土地,却冻不住生命。冬天的严峻冷酷,只是对向那些怯懦的灵魂和猥琐的生命,而对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却给予无私的砺炼。
○8在最冷最冷的天气,我曾用最冷最冷的水洗脸洗头,那种在冷酷中得到的快感只能体验,无法言喻。我还曾独自在雪野里行走,四周没有一个人影,没有一点声音,只有我的脚下,雪被踩时发出的微弱的声音。我毫无目的,在雪的茫茫的原野,就这么一直地走着,我不知道我会走到哪里,我想我会走到岁月中去。
19.读完全文后,你认为冬天可敬的缘由是什么?(3分)
20.为表现“冬的可敬”,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简要说明。(3分)
21.结合上下文,你理解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的特殊含义吗? (3分)
22.请找出第○6段的中心句。(2分)
23.第○7段中画线句具体所指对象?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3分)
24.结合全文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用简洁的语言,给“冬”一个忠实的评价。(3分)
四、作文。【50分】
四季如歌——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这些都是四季歌中优美的旋律;春日耕作,夏日浇灌,秋日收获,冬日反思,这些都是四季歌中激越的节奏——如歌四季,大自然如是,人生亦然。请以“四季”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1.淋、艾、尤、匿。 2.pì、niàng、jūn、jì. 3.宕、擞、羌、啁。
4.舒展、活动,走路缓慢从容,叙述并发挥,显著。 5.(1)A.扑、漫、插、灌。B.抚摸、混着、酝酿、卖弄。(2)沾衣欲湿杏花雨、映日荷花别样红、东边日头西边雨、春风杨柳万千条。 6.(必须要含物候现象) 7.(从感悟角度写,符合例句的形式即可) 8.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 二. 9.“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追求理想,不必惧怕诬蔑毁谤,高瞻远瞩,对前途要充满信心) 10.运用比喻,表明词人为报国杀敌立功心切;突出了词人壮志满怀,意气风发的战斗豪情;一个“射”字集中体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1.运用拟人、比喻、对偶,写出了江南春风轻柔、温和的特点。 12.联想到夏天各种藤蔓植物迅速的长势。(联想到迅速生长的植物结出的硕硕果实) 13.同一句三次反复,意在告诉人们要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的考验,不要因生活中有了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花那样扎稳根茎,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那样迎着风雨放声歌唱,展翅高飞。 三. 14.浅浅 花香 花蕾 柔柔。15.深情 激情 清醒 厚道 沉稳。 16.缥缈的辉煌、遥远的成功、浅薄的结果。 17.(略) 18. 围绕“珍惜青春,执着追求,艰苦地努力,谦虚地对待成绩” 回答即可。 19.因为“冬是蕴蓄生命的季节”、“冬是思考生命的季节”、“冬是最真实的季节”。 20.对比手法,,把冬的可敬与春的可爱、夏的可亲、秋的可歌对比;把冬藏与春生、夏长、秋收对比;把冬的宁静与春的狂想、夏的浮躁、秋的失落对比。 21.生命与四季的轮回不是简单的反复,而是螺旋地递进,新生的是对过往的升华。 22.那谢幕不是冷漠的消退而是冬的豁达。 23.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停滞不前的人们; 经历冬天就好像要经历人生中的挫折一样,我们要勇敢面对。 24.能紧扣“冬”的特征,言之成理即可。 四.(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