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了解悼词结构的特点,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2.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按照“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来划分结构。
二、自练自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卓有成效( ) 诽谤( ) 肤浅( ) 空白( ) 豁然开朗( ) 估量( )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浅尝辄止 竞相 爱戴 顶峰
B.忠心喜悦 独到 诬蔑 忌恨
C.豁然开朗 建树 诅咒 逝世
D.坚忍不拔 芜草 驱逐 估量
三、质疑问难
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2.你认为第2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悼词(dǎo) 逝世(shì) 空白(kōng) 永垂不朽(xiǔ)
B.估量(liàng) 抹杀(mǒ) 忌恨(jì) 豁然开朗(huò)
C.诅咒(zhòu) 给予(jǐ) 肤浅(fū) 纷繁芜杂(wú)
D.诽谤(fěi) 诬蔑(miè) 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驱逐 即使 水乳交溶 坚忍不拔
B.奚落 赏鉴 原形毕露 浅尝辄止
C.困顿 觉悟 眼花潦乱 食不果腹
D.衷心 忌恨 旁证博引 欢渡佳节
3.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虽然 但是 以至 而且
B.即使 可是 甚至 并且
C.虽然 可是 甚至 并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4.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C.他曾经密切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6.下面一组句子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②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③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④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⑤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
⑥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A.①⑥④②⑦⑤③
B.④⑤③⑥②⑦①
C.②⑦⑤③⑥④①
D.①④⑤⑥②⑦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第7~9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7.论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先要摆出“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其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进行类比,表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发现的规律很重要。
B.进行比喻,表明马克思和达尔文都是伟大人物,他们的发现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进行类比,表现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D.进行比喻,表明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下列概括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
B.人类的思想意识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指满足人们吃、喝、住、穿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状况。
C.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
D.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
9.“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0~13题。
火中取栗的人
周 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炼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有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撼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偏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一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的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决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本文有删节)
10.第一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说出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1)隐士的某种本质:
(2)不可解决的悖论:
11.梵高的画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从梵高的灵魂深处看,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是什么?
12.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
13.作者认为,“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试就“不屈和挣扎”,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四、精彩语言运用
14.某刊记者就“语言文字与中华经典诵读”采访了国家语委有关专家。下面是报道节选,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 ① ?
专家: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就是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推行规范的汉字,实现每个人都能用普通话顺畅交流的目标。在新的背景下,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推广和如何更有效推广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
记者: ② ?
专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让国民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记者:媒体上经常有声音批评国民语文能力下降,请问 ③ ?
专家:诵读经典对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多读一点经典诗文对我们精神修养、行为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zhuó fěi fū kòng huò liɑng
2.B 解析:“忠心”应为“衷心”。
【合作探究】
1.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应当永远铭记的时刻。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第2段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去世带来的后果,也揭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与“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第2段也是一个过渡段,引出下文。
3.“私敌”是指以自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
【课堂练习】
1.C 解析:A项,“悼”读dào ,“空”读kòng;B项,“量”读liɑng ;D项,“卓”读zhuó。
2.B 解析:A项,“溶”应为“融”;C项,“潦”应为“缭”;D项,“证”应为“征”,“渡”应为“度”。
3.D 解析:第一处,表假设,与“也”搭配,所以用“即使”。第二处,表转折,用“但是”为宜。第三处,强调突出的事例,用“甚至”。第四处,表递进,用“而且”。
4.B 解析:A项,“吃,喝,住,穿,”逗号改为顿号。C项,“悼念”后的分号应为逗号。D项,由两个并列的分句构成,中间最好用分号。两个冒号后边的部分都是解释前边的,故都改成破折号为宜。
5.B 解析:A项,不合逻辑,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C项,语序不当,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D项,句首介词掩盖主语。
6.A 7.C
8.B 解析:A项,“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信息。C项,“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说明认识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可以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入手。D项,“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错。
9.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10.(1)艺术家要珍视艺术生命,要拥有忍受孤独贫穷的品质。(2)梵高所处的两难境地:①为艺术必须承受孤独和贫穷;②孤独和贫穷又加剧他精神的苦痛。
11.梵高不顾一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
12.指自己的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自己痛苦生活的结晶。
13.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
14.①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②请问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是什么?③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有什么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