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分析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完成习题,提出疑难点。
2.除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二、自练自测
1.填空
“乐府”,最初是 名称,后成了一种有音乐性的 名称。以后不少文人仿拟乐府诗所作的诗也叫乐府诗或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 (编者)编录的 。《乐府诗集》由宋代 编,其中收录有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最长的 。?
2.背诵默写
(1)鸡鸣外欲曙,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头上玳瑁光。 ,耳著明月珰。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 ,二情同依依。?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故事的开端,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阅读“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3.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4.根据课文分析总结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新妇起严妆(盛妆) 事事四五通(遍)
B.足下蹑丝履(穿着) 耳著明月珰(戴)
C.指如削葱根(葱白) 本自无教训(教养)
D.却与小姑别(回头) 好自相扶将(服侍)
2.选出与“勤心养公姥”的“公姥”构词方式全都不同的一项( )
①昼夜勤作息 ②我有亲父兄 ③汝岂得自由 ④还必相迎取 ⑤逼迫兼弟兄 ⑥便复在旦夕 ⑦嬉戏莫相忘
A.①②③⑥ B.③④⑥⑦ C.②④⑥⑦ D.①⑤⑥⑦
3.选出与“好自相扶将”的“相”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嬉戏莫相忘 ⑤誓天不相负 ⑥蹑履相逢迎 ⑦怅然遥相望 ⑧不得便相许 ⑨登即相许和 ⑩叶叶相交通
A.①④⑩ B.②③⑤⑧ C.⑥⑦⑨ D.②④⑥⑧
4.对刘兰芝被遣前还“严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她是个果断镇定自若的女子,严妆以显示自己的价值。
B.反映她是个持重含蓄而刚强的女子,严妆是表示临行前的抗争。
C.反映她平时十分能干爱美,以致灾祸临头也不能改变严妆爱美的习惯。
D.反映她决心承担起沉重的打击,以光彩照人的严妆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5.选出对“上堂拜阿母”情节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A.上堂拜阿母,是为了和阿母道别,讲清“妇难为”的道理。
B.上堂拜阿母,表现了刘兰芝临别时的态度镇定,性格坚强。
C.刘兰芝打扮一新,上堂拜别阿母,是为了使阿母回心转意。
D.上堂拜阿母,不卑不亢,礼节周到,集善良与刚强于一身。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夜不得息 息:歇止,休息
B.何意致不厚 致:招致,招来
C.谢家来贵门 谢:告别,辞别
D.昼夜勤作息 作息:工作和休息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②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④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⑤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8.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
B. 第2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
C.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装”,又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
D. 刘兰芝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庭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9.把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三、拓展阅读
阅读乐府民歌《陌上桑》,完成10~13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①。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②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①帩头:包头发的纱巾。②鬑鬑:形容须发长。
10.“使君谢罗敷”中“谢”的意思与下列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谢家来贵门 B.多谢后世人
C.阿母谢媒人 D.谢家事夫婿
11.对上文画横线的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来后抱怨妻子,但仍坐在那里看罗敷。
B.来来回回地抱怨着,只是因为贪看罗敷的缘故。
C.回来后彼此抱怨,只是由于贪看罗敷的缘故。
D.来来回回地抱怨着家人,但仍坐在那里看罗敷。
1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着意刻画了罗敷之美。
B.第一段写罗敷的美丽,第二段是她痛斥无礼的使君,第三段是她竭力夸赞丈夫。
C.这是一首写罗敷的叙事诗。
D.作者运用了铺陈和对比手法刻画出罗敷的完美人格。
四、精彩语言运用
13.仿写。要求:①句式与画线句相同;②另举一个事例。
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精练而又富有形象性。《木兰诗》虽然篇幅短小,不足400字,却记叙了木兰从军12年的事情,而且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气韵流畅。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官署 诗体 拟乐府 徐陵 《玉台新咏》 郭茂倩 《木兰诗》 叙事诗
2.(1)新妇起严妆 足下蹑丝履 腰若流纨素 指如削葱根 精妙世无双 (2)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 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
【合作探究】
1.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自己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带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冤屈。
3.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4.刘兰芝: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善良和友爱,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帘,分手时以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
焦仲卿: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们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充满了叛逆精神。
【课堂练习】
1.D 解析:却,动词,退出来。
2.B 解析:公姥:偏义复词。
3.C 解析:题干中的“相”为副词,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代第三人称。
4.C 解析:和平时无关,不是爱美的表现。
5.D 解析:A项,是为了和阿母道别,“讲清道理”错。B项,上堂拜阿母,表现“坚强”牵强。C项,为了使阿母“回心转意”错。
6.D 解析:作息:偏义复词,工作。
7.A 解析:②是结果,不是原因;⑤是焦母对焦仲卿的训斥,不是驱使的原因;⑥是兰芝的诉说。
8.A 解析:应该是“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
9.(1)我既然不能供你家使唤,白白地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你就立即禀告婆婆,趁早送我回娘家去。(注意:“堪”“徒”“施”“相”,整体通顺) (2)人卑贱东西也轻薄,不配送给后来的人,留着作纪念吧,(我们)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注意:“贱”“足”“遗施”“因”,整体通顺。)
10.B 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谢”为“告诉”义。A、D两项中的“谢”均为“辞别”;C项中的“谢”为“感谢”。
11.C 解析:注意“坐”是“由于”“因为”的意思。
12.D 解析:D项诗中无“对比”手法。
13.示例一:《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仅有八十多字,却表达了刘禹锡高洁孤傲的志趣,而且意境高远,文笔洗练,韵律和谐。
示例二:《忆江南·其一》虽然只有五句,却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而且比喻贴切,色彩绚丽,形象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