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9 08:5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了解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的内涵。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感悟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写作线索。
二、自练自测
1.字音辨识
蓊蓊(  )  踱步(  )  袅娜(  )  霎时(  )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独处(  )  参差(  )  煤屑(  )  敛裾(  )
2.阅读第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     、     、     、    、    。?
(2)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    、    、    。?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  )
A.随风飘散,荡然无存
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
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
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4)第4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  )
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5)这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
A.托物言志        B.融情于景
C.触景生情 D.直抒胸臆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文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篇末注明创作时间是“1927年7月”,地点是“北京清华园”,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怎样?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2.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




3.作者在第5段的描写中,哪是正面描写?哪是侧面描写?哪是虚写?哪是实写?





4.如何理解文章引用《西洲曲》的意图?





5.《荷塘月色》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眸(móu)    倩影(qiàn)
独处(chù) 鹢首徐回(yì)
B.宁静(nínɡ) 悄悄(qiāo)
曲折(qǔ) 妖童媛女(yuán)
C.脉脉(mò) 霎时(chà)
乍看(zhà) 缕缕清香(lǚ)
D.羞涩(sè) 煤屑(xiè)
踱步(duó) 参差斑驳(c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久负盛名 没精打采 各行其是 察言观色
B.虚无漂缈 叶嫩花初 迷迷糊糊 春华秋实
C.荡舟心许 无福消受 哀声叹气 世外桃园
D.蓊蓊郁郁 行迹可疑 隐隐约约 轻描淡写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六朝时为盛。?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A.而   紧紧   霎时
B.而   密密   霎时
C.但   紧紧   突然
D.但   密密   突然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C.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5.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a.白花零星地点缀着b.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②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a.高处丛生的灌木b.高处的灌木丛生,)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B.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C.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D.近年来,商家的各种销售传单成了西方国家年终的主旋律,圣诞节的宗教意义已经悄然式微,过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圣诞节被商家绑架了”。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选文第1段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色?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8.“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9.“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静寂的园子
巴 金
①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②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③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叽叽喳喳地讲话。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④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⑤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警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⑥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呀呀的乌鸦叫。
⑦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写了,便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⑧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⑨我回到书桌前面,在继续执笔前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
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1940年10月11日在昆明
(选自《龙·虎·狗》,有删节)
10.“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寂寞”?






11.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园子的静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尾处赞美“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的机声“多么雄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12.文章反复描写松鼠、小鸟等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四、精彩语言运用
1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前不久,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不料该实习生却道,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是不会做的。
针对实习生的说法,请你分别写出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每则不少于30字。
赞成者:?
?
质疑者:?
?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wěng duó niǎo nuó shà mí qiàn xiè mò chǔ cēn cī xiè jū
2.(1)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2)由远而近 由上而下 由静而动 (3)D(扣住“渺茫”二字理解) (4)B(结合语境,注意情景之间的关系) (5)B
【合作探究】
1.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和光明,但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因而四顾茫然,陷入了苦闷与徬徨中。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反动势力的不妥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始终未变。因此文章一开始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正是作者面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无奈的情绪,而走进“荷塘月色”,忆起“江南采莲”则是作者在排遣忧愁。
2.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等,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月下荷塘富有生气。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月光,但荷塘美景尽在月色之中。描写荷叶一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既突出荷叶的特征,又突出美感;接下来写荷花,比喻与拟人兼用;再运用通感的手法,写荷花的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上这些都是从静态描写荷塘。微风过处,荷叶的颤动传播开去,形成“一道凝碧的波痕”,荷花下面遮住的流水,“脉脉的”充满恬静之态,此为动态的描绘。一动一静,写出月下荷塘的动人之美。
3.正面描写了月光,其中实写的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写了雾;虚写了叶子与花的颜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侧面写月光,不从颜色写起,而是写月光被灌木及杨柳遮挡住,留下一片片的黑影,从影写光,可谓独到。最后谈到光与影的和谐统一,实际恰为月色之和谐。有正面对荷塘月光的描写,又有对树影的描绘(实际是对光的侧面描写),既有实写月色迷人,又有想象中的月色的情态、月下荷塘的情态。虚中见实,实中含虚,虚实结合,既写出真实的荷塘之景,又有个人想象在其中,自然之美加上“意念”之美,让人不禁陶醉。光与影交错,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天上水中一体,真实与梦幻融入其间,带来一种和谐的美。
4.文中朱自清先生引此诗,是为了“消愁”,却“愁更愁”,因为“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可见,“不宁静”并未排遣掉,反而有所加重。正是这种内在的情感纽带,使作者自然地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对欲断难断的情感进行了补充和延伸,进一步拓展了读者的思考空间:“一切原来只为逃避,可逃避的结果却是无法逃避。”这样的结尾把文章的“神”——作者的不宁静的心情与无法解脱的哀愁抓得牢牢的,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由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最终还得回到不宁静中去。结构和内容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课堂练习】
1.D 解析: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
2.A 解析:B项“漂缈”应为“缥缈”或“飘渺”;C项“哀”应为“唉”,“园”应为“源”;D项“行”应为“形”。
3.B 解析:第一处,表承接而非转折,用“而”。第二处表荷叶的稠密,用“密密”。第三处,表时间短暂,而非突发性,用“霎时”。
4.B 解析:A项“朗照”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C项“事情来了”后的冒号应改为句号。D项“这样想着”之前加破折号。
5.C
6.B 解析:A项逻辑关系颠倒。“不仅”“而且”构成的递进,内容上前后颠倒,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C项缺少主语,应将“和”以及“主张”后的“,”去掉。 D项“传单”成了“主旋律”,主谓配搭不当。
7.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主要抓住景物“朦胧”的特点。
8.“酣眠”用来比喻满月朗照,“小睡”用来比喻云遮满月,月色朦胧。
9.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10.①轰炸的威胁使园子和城市变得静寂而清冷,令人感到寂寞;②城市笼罩着战争阴影,威胁日复一日,暗含作者对战争前景的担忧。
11.①表达了作者对温馨安宁的生活环境的喜爱和珍惜,对威胁和平安宁生活的战争以及发动战争的入侵者的厌恶和愤恨。②不矛盾。因为它们是和平的守护者,只有痛击入侵者才能带来作者所期盼的永久的和平安宁。
12.①用松鼠颈项上铃子的响声、小鸟的叫声来反衬园子的静寂;②写松鼠的追逐取乐、小鸟得意的歌唱烘托园子的温馨安宁气氛,与警报响起后的拥挤和纷乱形成对比。
13.示例:赞成者:这是一种自我权益的保护,实习生具有平等和社会分工意识。他敢于挑战,追求人格的尊重。质疑者:导演要有全局观和多方面协调能力。为大家订盒饭就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拒绝一次看似跑腿的差事,实际是拒绝了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