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文章,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分析细节,体味感情。
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
3.感受任公的气度风范,领悟先生的爱国情怀。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自读全文,疏通文章,明确字词读音。
二、自练自测
1.作家作品
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 》为代表作。还有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广东新会人。梁启超和康有为并称“康梁”。他曾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合编为《 》。?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酣畅( ) 主角( ) 激亢( ) 谦逊( )
博闻强识( ) 屏息以待( ) 痛哭流涕( ) 莅临( )
叱咤( ) 迥异( ) 箜篌( )
三、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圈点批画文中相应语段,分析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章塑造任公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写人的方法?
3.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为什么开头就提到一首古诗《箜篌引》,其用意何在?
4.文中提到了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5.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在演讲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6.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真是这样吗?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显宦(huàn) 莅校(lì) 屏息以待(pǐnɡ)
B.步履(1ǚ) 沉着(zhuó) 涕泗交流(tì)
C.潇洒(xiāo) 蓟北(sū) 大汗淋漓(lín)
D.精悍(hàn) 激亢(kànɡ) 叱咤风云(chì chà)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景仰 戊戌 叱咤 风神潇洒 B.谦逊 高亢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精悍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识
3.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梁实秋先生在《谈时间》中谈及“时间即金钱”时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 ,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不过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 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 ”。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假。?
A.不绝如缕 大概 有钱能使鬼推磨 B.熙熙攘攘 大概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C.熙熙攘攘 也许 有钱能使鬼推磨 D.不绝如缕 也许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B.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D.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B.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具体地阐述了教育应该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他说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个部分,教育相应应该分为情育、智育、意育三个部分。
C.广东官话是梁启超最“本土”的语言,这种语言不用斟酌应该用哪种语法、句式,梁启超直接从内心迸发出来的,不需要用语言的修饰来完善。
D.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结合文章分析这几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梁任公这次演讲的效果怎样?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8.“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一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含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 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成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10.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1.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12.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
四、精彩语言运用
13.下列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50字)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雅舍小品 饮冰室主人 饮冰室合集
2.hān jué kàng xùn zhì bǐng tì lì chì zhà jiǒng kōng hóu
【合作探究】
1.从梁启超语言、动作、外貌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受人景仰、风趣、才华出众、可爱率真、博闻强记、有感染力、爱国忧民的人。
2.①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连续、完整。文章只选择了任公先生演讲的三个片段,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人物。
②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正面和侧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画人物。
③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写人物传神,写出了人物的内在的气质。
3.诗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结果死了。他的勇气可嘉,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谭嗣同。
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4.《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作品。高皇帝是崇祯皇帝。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易主,他自杀身死。
先生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任公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5.杜甫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听到战乱将息的捷报,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态的表现,任公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相同之处,与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安定,从先生的一涕一笑中可看出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先生因亡国而感到悲痛不已,因收复失地而感到欣慰。
6.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课堂练习】
1.B 解析:A项,“屏”应读bǐnɡ;C项,“蓟”应读jì;D项,“叱咤”应读chì zhà。
2.B 解析:“公竞渡河”应为“公竟渡河”。
3.B
4.C 解析:A项,“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话未完逗号应改为破折号;B项,“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顿号都改成逗号;D项,“饮冰室文集”改成《饮冰室文集》。
5.D 解析:A项,“通过听过这讲演的人”介词在句首造成主语残缺;B项,“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C项,“这种语言不用斟酌应该用哪种语法、句式”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不用斟酌这种语言应该用哪种语法、句式”。
6.答案: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短,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写梁任公演讲完时的动作为例,“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仅仅几句话,描绘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回味。
7.答案:梁任公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
8.答案: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说明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对人的感化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欣赏和赞叹之情。
9.AB 解析:C项,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的原因解说不当。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D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E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10.答案: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11.答案: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12.答案:“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
“这种生活”具有的好处: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这种生活”的不足:①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②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让人难以明白他的宗旨原则。
13.答案示例:梁启超主张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