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 诗两首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鉴赏诗歌的绘画美。
2.理解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一)读准字音,了解徐志摩和康桥。
(二)收集有关徐志摩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荡漾( ) 青荇(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满载( ) 笙箫( )
2.选择这首诗的一节,分析徐志摩在这段文字中包含的感情,不少于100字。
合作探究
1.作者重回康桥,被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哪些段落?写一写它们美在何处,并且为画面起一个题目。
3.在这些图画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4.既然康桥和美景对作者是一种启蒙者的身份,那应该对它怀有什么情感?结合具体诗节分析。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卡脖子(qiǎ) 栉风沐雨(jié)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创可贴(chuāng) 叱咤风云(zhà)
C.沉淀(diàn) 满载(zǎi)
抹不开(mò) 暴殄天物(tiǎn)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国库券(quàn) 翻箱倒箧(qiè)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朔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D.悄无声息 沉默寡言 长蒿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下列各句中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比喻)
B.那树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比喻)
C.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代)
D.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徐志摩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既表现出其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生活在乌托邦之国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B.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C.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美。
D.诗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5.下列语句横线处各应填入一句话,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 。?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 ,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 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阅读全诗,完成题目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8.“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9.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11.“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理由。
12.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说是写爱情的,有说是写理想的,也有认为二者都对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语言文字应用
13.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14.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意境的特点。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境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yàng xìng diàn gāo sù lán zài shēng xiāo
2.略
【合作探究】
1.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清泉,满船星辉,沉默的夏虫。
2.都集中在2、3、4、5、6小节。
夕阳金柳图:柳是“金柳”,影是“艳影”。因在夕阳中,夕阳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作新娘,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
青荇招摇图:本节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显得生动、形象。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清泉映虹图:本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清泉比成虹。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在康桥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星辉寻梦图:本节诗中在那一瞬间,诗人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夏虫沉默图:这一节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康桥和康桥的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因为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
3.作者的感情随着景物的展开越来越浓烈,由忧愁到喜爱,由依恋再到深深的眷恋,沉醉于康桥的美景中,沉醉于康河泛舟的美好,当他意识到自己将要离别康桥,他沉默了,他的情感又归于离别的哀愁。也就是说,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愁——喜——愁的发展变化。
4.爱和依依惜别之情,还有敬畏之情。在首尾两节,“悄悄的”“不带走一片云彩”等诗句看出敬畏,即使“作别”也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课堂练习】
1.D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载”应读“zài”。
2.A 解析:B项“破锭”应为“破绽”;C项“回朔”应为“回溯”;D项“长蒿”应为“长篙”。
3.C 解析:C项是比喻而非借代。
4.B 解析:A项介词“由于”使本句中主语残缺;C项“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美”前缺少主语。D项成分残缺,在“才能生动感人”前加“唯其如此”。
5.D 解析:第一句应填入的语句有方位的变化,由高到低;第二句应填入的语句通常是先时间后地点。
6.对自己生活过、学习过的康桥的喜爱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7.作者选择了拜伦潭这个意象,拜伦潭在晚霞的映照下,如同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静静地沉淀着一个美丽的梦,从而构成了一种美好的意境,是作者美好愿望和理想的象征。
8.运用了顶真和拟人的手法,用景物渲染出康桥寂静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离情别绪,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又不能不离去的无奈不舍之情。
9.诗共六节,每节的前三句相同,反复吟咏,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添上几分“梦”态。
10.通读全诗,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甜美而忧伤的情绪。
11.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
12.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认为是写理想的。徐志摩在《“新月”的态度》中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源泉,要从时代的破烂里回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可见作者是对一种理想的向往和渴望。
13.答案示例一: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答案示例二:蜀道,你的天梯石栈,你的畏途巉岩,你的峥嵘崔嵬,不正好激发起我凌云的壮志吗?
14.①超越性(超越具象);②融合性(摆脱时空);③统一性(主客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