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2.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2.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彩。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总写 北国之秋 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南国之秋 (1—2)
秋花——色
秋槐——形
分写 秋蝉——声 (3—11)
秋雨——味
秋实——果
议论(找出中心句)(12)
南国之秋在色味上比不上北国
总结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13—14)
故 都 的 秋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思考: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秋
景
图
秋
院
静
观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声
闲
话
秋
雨
秋
果
奇
景
破屋 悲凉
日光 清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天色 清
鸽声 静
秋院静观:
一.视觉效果
秋院静观图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悲凉的心情。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槐树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二.触觉效果
人的感受:
落蕊
南国之秋景物:
落叶
人的感受:
描写景物:
写触觉也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有声音有气味
极微细极柔软
秋槐落蕊
“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静
清
悲凉
秋蝉残鸣图
三.听觉效果
驯鸽声
秋蝉的残声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1.“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青天,宁静
衰弱,悲哀
闲话秋雨图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闲话秋雨图
闲话秋雨图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在第6~9段“秋雨话凉”一节的记叙中,作者所写的人物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问:作者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
参考意见:大概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或许,作者也很想 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秋果奇景图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阅读12段:中国文人似乎偏爱秋,国外情况又如何呢?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
北国之秋。
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
1、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诗经。小雅。四月》)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屈原)
3、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汉武帝)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
6、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上汝州郡楼》李益)
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