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提高练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提高练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08 21:5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小玉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过
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
的以下做法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查找原因?
B.查阅相关资料?????????
C.置之不理?????????????????
D.请教老师
2.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的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3.春天里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在花朵中爬进爬出,忙于采蜜。是什么原因吸引蜜蜂飞向花朵呢?小明提出这可能与花的颜色有关。“吸引蜜蜂的可能是花的颜色”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制订计划
4.如图所示是蜡烛燃烧实验中的几个步骤,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实验要先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这是与平时点燃蜡
烛的明显不同之处
B.由①中观察到的现象可知外焰温度最高
C.②中的现象是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由③可证明蜡烛燃烧是固体燃烧
5.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6.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①空气
②人呼出的气体
③氧气
④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7.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8.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④关注物质的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在“人体吸人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呼出气体成分
判断依据
A
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
呼出的气体使澄消石灰水更浑浊
B
呼出气体中含氧气少
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C
呼出气体中含水蒸气多
呼出的气体在干燥的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
呼出气体中含有氮气
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10.化学实验小组要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将集气瓶盛满水,将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
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C.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后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D.集气瓶集满气体后,放在水中,待使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11.某实验测出人吸入气体和吸出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
气体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氮气
78%
75%
氧气
21%
15%
二氧化碳
0.03%
3.68%
水蒸气
0.06%
5.44%
其他
0.91%
0.88%
(1)请你回答:因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而消耗的气体是________。
(2)请你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你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比较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你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分析:氮气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小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2.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
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甲,证明焰心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乙),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①:焰心气体含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
玻璃片或小烧杯


假设①不成立
假设②:焰心
的气体含有石蜡蒸气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人焰心,上端用火焰点燃


假设②成立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4)拓展延伸:
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即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小木条表面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焦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
(填“是”或“不是”)分层的,平时用水壶在煤气灶上烧开水应将水壶放在
部位加热。
13.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竞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产生的,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打开
,关闭
。(填“活塞A”或“活塞B”,下两个空相同)
(2)人呼气时,应打开
,关闭
,此时观察到瓶II内的现象是

(3)
I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II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探究。
(1)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玻璃管(如图甲所示),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检验蜡烛燃烧后的气体,在A处烧杯中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物质是________,蜡烛燃烧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________;为了检验另一种产物,实验操作是________。
(3)蜡烛熄灭后,自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如图丙所示),白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用火柴点燃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发现了问题,应该反复实验,查找原因;也可以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或咨询老师等,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置之不理,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
2.答案:D
解析:A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结论;B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解释原因;C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解释原因;D中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3.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4.答案:D
解析:实验要先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A正确;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分先变黑,与焰心接触的部分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B正确;②中可观察到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由③可知白烟是石蜡蒸气温度降低形成的固体小颗粒,可证明蜡烛燃烧是石蜡蒸气燃烧,D错误。
5.答案:C
解析: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可据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根据题中现象,C正确;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A错误;呼出气体的成分有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B错误;本实验是通过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没有探究氧气的含量,D错误。
6.答案:B
7.答案:B
解析: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而不是液态石蜡,A不正确;导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实验不会成功,B正确;子火焰能够燃烧是因为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低,而不是熔点低,C不正确;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位与氧气接触不充分,存在石蜡蒸气,D不正确。
8.答案:A
解析: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关注物质的性
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不包含关注物质的价值。
9.答案:B
10.答案:C
解析:将集气瓶盛满水后,先盖住瓶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片平推过去,A错误;收集好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B错误;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后取出,由于人体呼出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应将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C正确;集气瓶集满气体后,盖好玻璃片就应立即从水中取出,D错误。
11.答案:(1)氧气
(2)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
(3)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会发现盛空气的瓶中无变化,盛呼出气体的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4)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的含量增加
解析:
人体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通过液化时产生小水滴检验;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并可根据生成白色浑浊物的多少,比较所含二氧化碳的量;虽然氮气未参与呼吸作用,但由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增加,所以呼出气体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减小。
12.答案:(1)温度最低
(2)气态;具有可燃性
(3)①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②不能点燃③导管中有白色固体
(4)是;外焰
解析:(1)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小木条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
(2)焰心物质可以沿玻璃管上升且在上口被点燃,说明其状态为气态,且具有可燃性。
(3)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题目中结论为假设①不成立,说明焰心气体不含二氧化碳,则实验现象为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②将短玻璃管换成较长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导管中部,石蜡蒸气遇冷凝结,导管上端无可燃性气体产生,观察不到燃烧的现象,取下细玻璃管,打开湿毛巾,会看到石蜡蒸气凝结产生的白色固体。
(4)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即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小木条表面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焦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是分层的,平时用水壶在煤气灶上烧开水应将水壶放在温度最高的外焰部位加热。
13.答案:(1)活塞A;活塞B
(2)
活塞B;活塞A;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吸收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
解析:观察图示,气体应从I瓶中被吸入,所以应该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这样I中足
量澄清石灰水可吸收干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气体中没有了二氧化碳,经人呼吸后再呼出至II中进行检验,应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这样II瓶中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说明人体代谢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可见I中的石灰水为了吸收空气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防止干扰测量;II瓶中的澄清石灰水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全部来自于人体代谢。
14.答案:(1)该气体具有可燃性
(2)澄清石灰水;C中水流入D中,使装置中压强减小,所以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在其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
(3)石蜡颗粒;白烟燃烧
解析:
(1)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说明该气体能被点燃,故该气体具有可燃性。
(2)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人B中的原因: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打开止水夹后,A处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石蜡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要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可在其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是否有水珠生成。
(3)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颗粒,所以用火柴点燃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烟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