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试用本)九年级上册 3.2.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试用本)九年级上册 3.2.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08 22:4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

级:初三


数:
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化学
学科教师:
课程主题: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
授课时间:2020.8
学习目标
1.掌握溶解度概念与计算;
2.溶解性曲线的应用,溶液综合型题的考察;
3.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教学内容
【复习回顾】
一、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符号:
S
单位:
g/100g水
四要素:①条件:______________
②标准:______________
③状态:______________
④质量:______________
(2)基本公式:
【注意】以上公式只适用于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
【例题精讲】
例1.在t℃时,用a克溶质配成m克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b克溶质,溶液恰好饱和,则在该温度时,这种溶质的溶解度是(

A.g/100g水
B.g/100g水
C.g/100g水
D.g/100g水
【举一反三】
1.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不含结晶水的某固体物质的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
甲溶液乙溶液丙溶液,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该温度下,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50g/100g水
B.若将丙溶液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一定大于5g
C.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水,无晶体析出,再蒸发掉100g水,析出20g硝酸钾。则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A
.一定等于20g/100g水
B.一定不等于20g/100g水
C.小于或等于20g/100g水
D.大于或等于20g/100g水
3.20℃时,把一定质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热蒸发掉l0g水,另一份加热蒸发掉20g水,都恢复到20℃,分别析出ag和bg硝酸钾晶体。则a和b的关系是(

A.a=b
B.a=2b
C.2a=b
D.无法判断
例2.t℃时,将200g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g水,析出1.5g晶体,继续蒸发10g水,析出2.0g晶体。求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答案】20g/100g水
【举一反三】
1.t℃时,将300g硝酸钾溶液平均分成仨份,第一份蒸发掉10g水后析出1.5g晶体;第二份蒸发掉15g水后析出3.0g晶体;第三份:蒸发掉30g水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答案】7.5g
2.t℃时,将100g硝酸钾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第一份蒸发掉15g水后得到饱和溶液,第二份加入3g硝酸钾后,同样得到饱和溶液,则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答案】20g/100g水
3.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
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2g、5g,第三份蒸干得到KNO3的晶体质量为12.5g,则每份溶液中所含水的量为(

A.17.5g
B.22.5g
C.25g
D.31.25g
【答案】B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溶解性曲线
一、溶解性曲线的含义
1.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1)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
②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这时溶液不仅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而且溶质还有多余,或者溶质会从溶液中析出。
③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这点所对应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而且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2)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分析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②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③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曲线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随温度变化不明显。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溶质的方法,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面:依据曲线及其上部面积上的点配制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恰溶解或有剩余。
将某温度下三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另一温度,注意结合题干,讨论溶质析出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
【例题精讲】
例1.
甲、乙、丙三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30℃时,丙的溶解度是
(15)
g/100g水。

2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
(16)


取甲、乙、丙中的某一种固体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7)
;(精确到0.1%)

取用的固体是(18)


温度t的范围是(19)
℃;

关于溶液d和溶液e的说法错误的是
(20)

A.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B.溶液d中溶质质量可能大于溶液e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D.溶解度可能变大
【答案】
(15)10;
(16)乙>甲>丙;
(17)9.1%
(18)甲
(19)<30
(20)B
【举一反三】
1.右图是KNO3、NaCl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KNO3的溶解度是
(9)
g/100g水。
(2)t2℃时,将33gKNO3加入到
(10)
g水中,完全溶解,且所得溶液恰好
饱和。欲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
(11)

(3)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通过
(12)
的方法提纯。
(4)对(3)剩余溶液和析出的晶体描述正确的是
(13)
(填写编号)。
Ⅰ.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KNO3
Ⅱ.
剩余溶液一定是KNO3饱和溶液
Ⅲ.剩余溶液中一定含KNO3和NaCl
Ⅳ.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5)右图中a、b代表不同压强下气体的溶解度曲线。
①对自来水加热时,可观察到一定量气泡。由此可见,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14)
(填“增大”或“减小”)。
②图中曲线a对应的气压为2个大气压,则曲线b对应的气压
(15)2个大气
压(填编号)。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答案】
(1)20.9

(2)30
;升高温度并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Ⅱ、Ⅲ(全对得2分,1对得1分,有错不得分)
(5)①减小;
②B
2.右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①d点的意义是
(8)

t1℃时,6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
(9)
g。
②t2℃时A、B、C的相同质量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顺序是
(10)
。(用“>”“<”“=”表示)
③将t1℃
一定量A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可用图上的
(11)

表示;若要将图中“b”点表示A的溶液情况变为“c”点,宜采取的
方法是
(12)

④若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则对所得三种溶液说法正确是
(13)
。(析出
晶体都不含结晶水)
Ⅰ.都是饱和溶液
Ⅱ.溶质的质量分数:B>C>A
Ⅲ.溶剂质量都不变
Ⅳ.析出溶质的质量:A>B>C
【答案】
(8)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9)24
(10)A=C>B
(11)b
(12)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答对一个即可)
(13)Ⅱ
和Ⅲ(答全给分)
例2.下表是KNO3和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单位:g/
100g水)。
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KNO313.320.931.645.863.985.5110138169202246NaNO373808795103114125136150163170
(1)10℃时,NaNO3的溶解度是
(21)
g/
100g水。
(2)从表中数据看出KNO3与NaNO3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22)
(填“增大”或“减小”);
从KNO3饱和溶液中提取KNO3晶体常采用的方法是
(23)

(3)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5gKNO3,要使其完全溶解,应
(24)
(填“升高"或“降低”)溶液温度。
(4)现有80℃的NaNO3饱和溶液250g,要使其析出晶体70g应降温至
(25)
℃;
(5)KNO3和NaNO3在t℃时的溶解度均为W
g/100g水,分析上表可推知,W数值所在的最小范围是:
(26)
;现将溶剂质量相同的KNO3和NaNO3的饱和溶液从t1
℃降温到t2℃,前者析出的
晶体比后者多,则t1、t2的取值范围正确的是
(27)
(填字母)。
A.仅0≤t2B.仅t≤t2C.0≤t2D.
0≤t1【答案】
(21)80
(22)增大
(23)降温结晶
(24)升高
(25)10
(26)125(27)C
【举一反三】
1.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0102030405060708090100KNO313.320.93245.86485.5110138169202246NaCl35.735.83636.336.63737.337.838.43939.8
①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②30℃时,KNO3的溶解度是
g/100g水。
③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通过
的方法提纯。
④对③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填写编号)。
Ⅰ.剩余溶液一定是KNO3饱和溶液
Ⅱ.剩余溶液一定是NaCl不饱和溶液
Ⅲ.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Ⅳ.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KNO3
⑤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gKNO3、18gNaCl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改变温度使KNO3析出,NaCl不析出,则温度T(℃)的范围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答案】①NaCl
②45.8
③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④I
⑤20℃≤T<70℃
2.根据表中NaCl和KNO3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20406080100NaCl溶解度(g/100g水)35.736.036.637.338.439.8KNO3溶解度(g/100g水)13.331.663.9110169246
(1)40℃时,NaCl的溶解度是
(7)

(2)20℃时,将等质量KNO3和NaCl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6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
根据图1和图2现象判断:甲烧杯中的固体是
(8)
;将图2中的两溶液降温至40℃时,对两种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9)

A.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甲一定会析出晶体
E.甲溶液浓度一定大于乙溶液浓度
(3)如果60℃时KNO3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时,提纯KNO3可采用方法
(10)

(4)将等质量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的是
(11)
溶液。
【答案】(7)36.6g/100g水
(8)KNO3
(9)B
C
(10)冷却结晶
(11)NaCl
【知识点二】溶质质量分数
一、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溶液的浓度: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一般可理解为溶质与溶液的比,比值越大,浓度越大。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的溶液的浓度。
③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百分数(c%)=×
100%=×100%
即c%=
×100%
m(溶质)=m(溶液)×c%=V(溶液)?ρ(溶液)?c%
【注意】
(1)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温度无关。
(2)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含义是指每100g溶液中含溶质质量为10g。
(3)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台物。
(4)溶解时发生反应的物质,溶质为新生成的物质。
(5)只有溶解的部分才是溶质,析出物不是溶质。
(6)注意辨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浓度相对大小。
②单位不同,溶解度单位为_____________,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二、配制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实验目的】
①练习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
②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实验用品】固体蔗糖、10%的蔗糖溶液、2%的蔗糖溶液。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蔗糖。
方案一:固体溶解型配制
①计算;
②称量;
③溶解;
④冷却至室温;
⑤移液;
⑥贴签、标注。
方案二:溶液稀释型配制
【注意】溶液的贮存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溶质、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三、关于溶液的几种常见计算
1.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
根据混合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列等式
增加溶质后,新制溶液中的溶剂=原溶液中溶剂:m稀(1-C0%)=
m浓(1-C%)
2.将原溶液蒸发部分溶剂:
根据混合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列等式
蒸发溶剂后,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m稀×C0%
=
m浓×C%
3.与某溶液混合:根据混合前后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列等式
混合后溶液质量不变:m1
+
m2
=
m
混合后溶质质量不变:m1×C1%+m2×C2%
=
m×C%
【例题精讲】
例1.
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2℃时,KNO3的溶解度 (9)
 KCl的溶解度(填“>”、“<”或“=”)。
②t1℃时,将50g
KNO3加入
(10)
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
溶液。要进一步提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
(11)

③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KCl时,可通过
(12)
的方法提纯。
④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所加KCl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Ⅰ.实验②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13)
(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Ⅱ.实验①、②、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表示为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14)
(用“>”、“<”或“=”表示)。
【答案】
48(9)>1分(10)2001分(11)加硝酸钾并升温(或
蒸发部分水后升温)1分(12)降温结晶(或
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1分(13)是1分(14)b
=c>a(或a<b=c)1分合理给分
【举一反三】
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I所示。常温下,分别向装有适量甲、乙物质的两支管里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两支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将两支试卷放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里,如图II所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装有甲物质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例2.
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及对应的溶解度曲线如下:
温度/℃2030506080溶解度
(g/100g水)K2CO3110114121126139KNO331.645.885.5110169
①图1中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24)
(填“甲”或“乙”);
②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
(25)

③图1中t1的温度范围为
(26)

④20℃时,60g
K2CO3固体加入到5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7)

⑤80℃
时有KNO3饱和溶液(含少量K2CO3),若要得到较纯净的KNO3晶体,宜采用实验操作方法是:
(28)

⑥40℃
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碳酸钾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40℃
,其结果如图2所示。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29)
。(填字母)
A.烧杯II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I中溶解的是KNO3,烧杯II中溶解的是K2CO3
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I中固体全部溶解
D.若将烧杯I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答案】
(24)

(25)
t1时K2CO3、KNO3的溶解度相等
(26)
60℃-80℃
(2分)
(27)11/21(0.52)(2分)
(28)
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2分)
(29)BC(2分)
【课堂回顾】
1.溶解度的四要素是什么?
2.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是什么?
4.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试剂瓶应包含哪些信息?
【温故知新】
1.右图为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11)

②t1℃时,向80g的水中加入20g
c物质,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
是(12)
g;
③取等质量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
恢复至t2℃,a、b、c三种溶液中析出溶质的质量为
(13)
(填a、b、c及>、=、<);
④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
(14)
(填a、b、c及>、=、<)。
【答案】(11)c<b<a;
(12)96g;
(13)a?>b?>c
(或c<b<a);
(14)b?>a?>c
(或c<a<b)
2.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8)

②t1℃时,完全溶解5g丙物质至少需要水
(9)
g。
③t2℃时,将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
是甲的
(10)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可以用
右图中
(11)
点(填“a”、“b”、“c”)表示。
④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通过
(12)
的方法提纯甲。
⑤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
正确的是
(13)

A.都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乙
C.析出固体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
48(8)
乙>甲=丙1分(9)251分(10)不饱和1分(11)b1分(12)降温结晶1分(13)D1分
3.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
(11)
(填物质名称)的吸附性除去水中异味。净化过的水通入氯气后输送到每家每户,其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是
(12)

②下表是NaOH和Ca(OH)2的溶解度数据(g/100g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20406080100溶解度NaOH3190111X313336Ca(OH)20.190.170.140.120.090.08
Ⅰ.表示溶解度的符号是(13)
;表中“111”数字表示的含义是
(14)

Ⅱ.为测定X的值,取4份60℃的水各50克,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NaOH质量/g50607080H2O质量/g50505050溶液质量/g100110114.5114.5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1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5)
;由实验可知X的值为
(16)

Ⅲ.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a(OH)2,通过蒸发浓缩、
(17)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aOH固体。
Ⅳ.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恢复到原来温度得到的溶液(乙溶液),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甲
(18)
乙(填“>、<、=”)
Ⅴ.在20℃时,向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111
g
NaOH,欲使其完全溶解变成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9)

A.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
B.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大
D.可以升温到40℃以上
E.NaOH的溶解度一定变大
F.20℃时加入的水的质量>23.4
g
【答案】
(11)活性炭
(12)杀菌消毒
(13)S
(14)40度时,100g水达到饱和状态时,能溶解111
g
NaOH。
(15)50%
(16)129
(17)冷却结晶
(18)大于
(19)CDF
4.右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1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片刻,再升温至30℃,现象如下图所示。
①20℃时,甲的溶解度
(12)
(填“>”、“<”或“=”)乙的溶解度。
②所得a、b、c、d四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13)
,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14)
(用“a”、“b”、“c”、“d”表示)。
③溶解度曲线图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15)
(填“A”或“B”)。
④将d中的乙溶液降温至20℃
(16)
(填“会”或“不会”)析出晶体。
⑤30℃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7)
(精确到0.1%)。
【答案】
(12)=
(13)a
(14)cd
(15)B
(16)不会
(17)33.3%
5.右图是固体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很据图示回答:
①该图中,溶解度的单位应该改为
(13)

②随温度升高,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变小的事
(14)

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15)

③t2℃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16)

④t1℃时,在右图中标记的A、B、C、D四个点,这四个点中标示a、b、c三种物质的溶液等质量分数相等的点,可能是
(17)
(用A、B、C、D填空)。
⑤固体a物质中有少量的c杂质,若要得到较纯净的a物质,有以下两种方法:
甲同学采用的提纯方法主要步骤是:常温下的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滤渣。
乙同学采用的提纯方法主要步骤是:常温下的饱和溶液升温结晶,过滤,蒸发滤液。
这两种方法,最好采用的是甲同学的,理由是
(18)

【答案】
①(13)g∕100
g水
②(14)c(15)a、b、c(或a>b>c)
③(16)1/3(或0.33或33.3%)
④(17)C、D(2分,有错不得分)
⑤(18)因为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所以降温结晶时,只析出固体a,不会析出固体c。
6.(9分)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请写出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
  
,若a试管中产,10
mL气体,则b试管中产生
mL气体,该气体是

(2)图2实验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
(填“属于”或“不属于”)空气污染物;实验结束后,用pH试纸测量集气瓶中的液体,其pH
7(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3)图3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g/100g水;此温度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或“<”)。
②将t2℃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A.蒸发溶剂
B.降低温度
C.加溶质丙
D.升高温度
③将等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质量:甲=乙
  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溶剂质量:甲<乙
【答案】
(1)2H2O2H2↑+O2↑
,20,
氢气
(2)属于,小于
(3)① 20;< 
②B
③A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