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09 11:5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

B.
二氧化碳
C.
水和二氧化碳
D.
灰烬
2.如图,一只小猫安详地坐在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制作平板的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A.
透气
B.
导电
C.
绝热
D.
透水
3.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木柴劈成块
B.
西瓜榨成汁
C.
残雪化成水
D.
高粱酿成酒
4.诗句、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既隐含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C.
白玉为床,金作马
D.
伐薪烧炭南山中
5.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B.
设计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6.下列操作符合实验室取用固体药品的规则的是(

A.
块状固体药品可以用手取用 
B.
用药匙取一些蔗糖,尝一尝是否有甜味
C.
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D.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
7.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下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发明的是(

A.
烧制陶瓷
B.
黑火药
C.
造纸术
D.
指南针
8.下列物质的哪些用途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①氮气作灯泡的保护气;②用铝做炊具;③用氧气作助燃剂;④用碳作燃料;⑤用大理石铺地面。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⑤
D.
②④⑤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B.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
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
D.
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10.下列物质的应用,由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蜡烛照明
B.
用米酿成酒
C.
蒸发海水可以得到食盐
D.
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
11.下列变化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12.下列仪器,既能做反应器皿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A.
烧杯
B.
集气瓶
C.
锥形瓶
D.
试管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B.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
C.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14.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应立即用(

A.
用水冲洗
B.
用扇子扇灭
C.
湿抹布盖灭
D.
撒沙土扑灭
15.以下的科学活动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A.
黑火药成分的研究
B.
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
C.
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
D.
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将下列各仪器的名称写在其用途相应的位置
(1)研磨块状固体的器皿是______
(2)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3)实验室常用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
(4)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镁条的仪器是______
17.三聚氰胺是白色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向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是违法行为。三聚氰胺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氮气。通过以上文字,你认为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
18.化学实验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在横线上填写以下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
(2)用量筒量取20mL水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会
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0.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将烧杯正放,倒入澄清石灰水并震荡,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答案】C
【解析】该题中利用高分子材料聚硅氧烷制成的隔热板,使这只小猫受到保护,能安详地坐在该板上。这种材料是一种透明橡胶,具有隔绝强热功能,属于物理性质。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查了高分子材料的具体应用。正确分析题中信息是关键。
3.【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木柴劈成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西瓜榨成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残雪化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高粱酿成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答案】D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
B.陆虞侯火烧草料场,里面有燃烧过程,隐含化学变化;C.“白玉为床,金作马”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
D.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过程中隐含物理变化,“烧炭”过程中隐含化学变化。
5.【答案】B
【解析】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很明显是设计实验,故选B。
6.【答案】D
【解析】由实验室药品的取用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答案A、B均错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放在烧杯中称量,故C错误;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所以答案应选择D。
7.【答案】D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
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烧制陶瓷涉及到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黑火药爆炸时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造纸术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不属于化学发明。
8.【答案】C
【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如用铝做炊具说明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用大理石铺地面说明大理石硬度大,耐磨;这些用途均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关。氮气作灯泡的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氧气作助燃剂,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用碳作燃料,是利用了碳具有可燃性的化学性质。
9.【答案】C
【解析】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项A说法正确;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B说法正确;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说法错误;蜡烛受热熔化,只是蜡烛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说法正确。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用蜡烛照明,是利用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反应发出的光;
B.用米酿成酒,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
C.蒸发海水可以得到食盐是利用了海水蒸发,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答案正确;
D.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故选C。
11.【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石墨导电是利用石墨具有导电性,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粉尘爆炸是剧烈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金属拉成丝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活性炭吸附毒气是利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
12.【答案】D
【解析】烧杯、集气瓶、锥形瓶均可以用作反应容器;只有试管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故答案应选D。
13.【答案】B
【解析】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A错;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悬空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故C错;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应该倒放,故D错。上图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的操作是规范的,所以答案应选B。
14.【答案】C
【解析】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既能隔绝空气,又能降温。
所以答案应选C。
15.【答案】B
【解析】化学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A选项黑火药成分的研究属于物质组成的研究;B选项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C选项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属于物质组成的材料研究;D选项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答案选择B
16.【答案】(1)研钵
(2)药匙
(3)酒精灯
(4)坩埚钳
【解析】(1)研磨块状固体的器皿是研钵;(2)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药匙;
(3)实验室常用来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4)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17.【答案】三聚氰胺是白色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甘油

三聚氰胺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氮气
【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不需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属于物理性质;物质受热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18.【答案】(1)会污染原瓶试剂,污染原瓶药品
(2)偏大
(3)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解析】(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会污染原瓶试剂,污染原瓶药品。(2)用量筒量取20mL水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会偏大。(3)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19.【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0.【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