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B.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
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
D.
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2.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
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3.家庭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下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鲜牛奶变质
B.
酵母粉发酵
C.
钢丝球刷碗
D.
洁厕精除垢
4.人呼出的气体中相对空气增多的成分是(
)
A.
蒸气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碳、水蒸气
D.
氧气
5.日常生活的下列放热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
天然气燃烧放热
B.
电灯泡通电发热
C.
食物变质会放热
D.
镁与盐酸反应放热
6.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
蓄电池放电
B.
水力发电
C.
内燃机做功冲程
D.
火箭点火升空
7.诗句、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既隐含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C.
白玉为床,金作马
D.
伐薪烧炭南山中
8.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9.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为( )
A.
大于20mL
B.
小于20mL
C.
等于20mL
D.
无法判断
10.区别瓶内是人体呼出的气体还是空气,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
把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
C.
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中
D.
观察颜色
1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车胎爆炸
B.
高粱酿酒
C.
酒杯破碎
D.
汽油挥发
12.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焰火表演
B.
霓虹灯表演
C.
音乐喷泉
D.
气球升空
13.在甲、乙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
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
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
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14.从人体呼出的气体可以使( )
①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A.
①③
B.
②
C.
①②
D.
③
15.现有下列仪器:①25mL量筒;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酒精灯;⑤100mL量筒。量取25
mL
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⑤
D.
②④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情景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确定下列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并说明理由。
(1)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发生了_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日白雪缓慢消融,发生了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粮食酿白酒,发生了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使用酒精灯的________焰加热;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________(选填“口”或“底部”)夹上、取下。
18.如下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几种仪器,请写出对应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20.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1.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项A说法正确;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B说法正确;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说法错误;蜡烛受热熔化,只是蜡烛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说法正确。
2.【答案】D
【解析】蜡烛燃烧后,若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将烧杯正放,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就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所以蜡烛能重新燃烧;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黄色火焰,故D错误。
3.【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鲜牛奶变质是发生了缓慢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酵母粉发酵的过程包含了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洁厕精中含有稀盐酸能与污垢发生化学变化;只有钢丝球刷碗是利用物理方法去污,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答案】C
【解析】相对空气成分,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
5.【答案】B
【解析】天然气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化学变化;电灯泡通电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属物理变化;食物变质生成了新的物质,属化学变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镁和氢气,属化学变化。故选B。
6.【答案】B
【解析】判断是否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实质还是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要抓住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
水力发电是由于水的流动发电,无化学变化发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
内燃机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火箭升空需要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燃料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
B.陆虞侯火烧草料场,里面有燃烧过程,隐含化学变化;C.“白玉为床,金作马”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
D.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过程中隐含物理变化,“烧炭”过程中隐含化学变化。
8.【答案】A
【解析】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绝对禁止用燃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绝对禁止向燃烧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口吹灭燃烧的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所以答案应选A。
9.【答案】B
【解析】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会导致读数偏大,则实际液体体积应为小于所以答案应选B。
10.【答案】C
【解析】根据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分析物质的性质解答。
A.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木条都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B.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都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C.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则是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是呼出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D.两者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高粱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酒精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2.【答案】A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焰火表演时会发生燃烧,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霓虹灯表演是在灯中充入了稀有气体,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音乐喷泉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气球升空没有产生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13.【答案】D
【解析】在甲装置中萝卜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是清水;在乙装置中萝卜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是浓盐水。
14.【答案】B
【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①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故只有②说法正确。
15.【答案】B
【解析】为了准确量取25
ml
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25mL量筒和胶头滴管,所以答案应选B。
16.【答案】(1)化学变化
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产生了新物质;
(2)物理变化
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3)
化学变化
用粮食酿白酒产生了新物质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冬日白雪缓慢消融,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用粮食酿白酒,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17.【答案】外
底部
【解析】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夹上、取下。
18.【答案】锥形瓶,胶头滴管,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
【解析】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A为锥形瓶,B为胶头滴管,C为烧杯,D为试管,E为集气瓶,F为长颈漏斗。
19.【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20.【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1.【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