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
选择题
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
2.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天然气燃烧
B.大米霉变
C.灯泡发光
D.铁钉生锈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A.有无颜色变化
B.有无新物质生成
C.有无气体生成
D.有无发光、放热现象
4.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
C.镁条逐渐变短
D.放出大量的热
5.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酿制甜酒
B.煤炭燃烧
C.瓷器破碎
D.钢铁生锈
6.下列生活中的常见变化中,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冰雪融化
C.食物腐烂
D.铁钉生锈
7.下列过程仅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
A.矿石粉碎
B.钢铁生锈
C.食物变质
D.葡萄酿酒
8.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不同的是(
)
A.消化食物
B.焚烧垃圾
C.冰块融化
D.西瓜腐烂
9.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B.气球充气过多爆炸
C.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
D.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
10.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沸点
B.
溶解性
C.可燃性
D.导热性
11.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该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铅笔芯
B.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稀盐酸用于铁制品表面除锈
12.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金刚石硬度大
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
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14.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金刚石硬度大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
15.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B.酒精用作燃料
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16.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净水﹣化学性质B.盐酸遇石蕊试液变红﹣物理性质
C.冰川融化﹣物理变化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氮气﹣化学变化
1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碘酒作消毒剂
B.稀盐酸作除锈剂C.生石灰作干燥剂
D.活性炭作吸附剂
1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CO用作燃料
B.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氮气用作保护气
1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20.下列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易生锈
B.能导电C.能与稀硫酸反应
D.能在氧气中燃烧
二
非选择题
1.前阶段,微信热传“毒跑道”事件,据分析,原材料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并不会毒害人体,但施工人员为降低成本和便于施工,违规在施工中加入一些稀释剂,会使塑胶跑道出现含铅量高,还散发出刺鼻异味的苯等,存在有毒的可能性.已知苯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等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
,苯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
(2)由此你可以知道,化学加工过程应该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
以上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用序号回答)。
3.
常穿球鞋的脚容易得脚气,这是因为球鞋透气性差,又热又潮湿,是霉菌生长的好地方。在临睡前,把盛有生石灰的小布袋塞进球鞋内,可以保持鞋内干燥。生石灰是一种白色固体,容易吸收水分,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以做干燥剂,生成的氢氧化钙有腐蚀性。
(1)生石灰能使鞋保持干燥,是因为其容易_______________,使鞋内的水分减少,起到干燥的作用。
(2)生石灰不可食用,是因为其能和水反应放出______,生成的氢氧化钙有_____,假如误食,就会灼伤和腐蚀食道。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BCBBC
BACBC
ABCBC
CDBCB
二
非选择题
1.(1)无色、有刺激性、液体等;能与氧气、氢气、溴等物质反应。
(2)不得任意加入添加剂,严格按要求加入(言之有理也可)。
2.①
②
④
3.(1)吸收水分
(2)大量的热
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