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24 17: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
集《朝花夕拾》。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阅读课文提示及
注释,了解文章写作
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
忆了1902—1906年留
学日本的片段。鲁迅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
民,但后来却弃医从
文了,我们在本课的
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
思想变化的原因。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绯红:
标致 落第
诘责 不逊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物以稀为贵:
( fēi hóng )
鲜红
( biāo zhì )
( luò dì )
(jié zé)
(bú xùn)
(tuō cí)
(jiàn)
(yì yáng dùn cuò)
(wù):
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不逊(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huì

huì
piē


jié
yǎo

jiàn
fēi
xùn
请根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
推移和地点转换,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段落结构
第二部分:与藤野
4-35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离开仙台。
36-38
第一部分:
见藤野前,在东京。1-3
,在仙台。
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抓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油光可鉴”,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以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⑵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⑶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
比喻
夸张、比喻
“形成一座富士山。” 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
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抓住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王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只不过”的意思
实在 是 标致 极了。
“实在”表“的确”
“标致”表反语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
力量,这就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
的鄙视和反感。
一、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比喻、反语
所 感——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国
⒋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
名称
所处环境
待遇
共同点

北京的白菜
福建野生芦荟
物以稀为贵
受优待
由红头绳系住菜根,尊为“胶菜”
到仙台
运往浙江
一到北京
请进寝室,美其名曰“龙舌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
国民的辛酸。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⒈“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⒉依你看,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原因是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
⒊文中“喂蚊子”“喝难以下咽的宇梗汤”,是否讽刺“优待”,为什么?
不是讽刺,这只是反映“优待”的美中不足,因为优待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否定,而生活的缺憾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受优待的时候。
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哪个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初冬已经颇冷……居然睡安稳了。”
在仙台:环境艰苦,悠然处之
与“留学生”对比
“居然睡着了” :
乐观 幽默
出乎意料
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走近藤野先生
抢答:
藤野的全名 :
藤野供职的学校:
藤野教授的课程:
藤野的外貌等显著特征: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
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简朴、
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
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
偏见的学者。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
是低能儿,
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
用反语
表讽刺
“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
这是多么谎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
愤慨之情。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⑴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⑵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⑶被刺痛了的人(我)。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不觉悟。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怎样理解第36段“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些话?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仍然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将这种情绪带给教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表现无限遗憾的内疚之情。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一个“最”字,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


鲁迅对藤野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感激之情 怀念之情 愧疚之情



收藏讲义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从以上例子能看出,调动一些语
言因素,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大有益处的。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
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主题思想
以上几个问题都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
义思想,这与课文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
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
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
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特点,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效忠清王朝的本质。清末,已有不少仁人志士剪去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这些人既要时髦,又要效忠清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这里用夸张手法,揶揄口吻,对这些人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绘,揭示这些人思想本质,反映了自己对这些人的厌恶。
学习写作特点
写在东京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写法上仍要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很传神。如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这一切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总结
1. 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告别、怀 念的顺序
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2. 人物刻画
①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他的外貌特征
②通过几件事的叙述,表现他的思想品质
③通过抒情和议论,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得到升华,更加完美。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四、
语文活动:
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
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
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
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
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五、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