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现实中,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____________
、奋楫争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________
的重大战略任务”。
高瞻远瞩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________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使一批________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不胜枚举: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审视 年轻
B.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注视 年轻
C.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审视 年青
D.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注视 年青
A [百舸争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政通人和:政治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注视:注意地看。审视:指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句中有“思考、推敲”的意思,应用“审视”。
“年轻”“年青”是同义词。它们的意思大体相同,但也有差别。相同的是:都有年龄不大的意思。
不同的是:范围大小与适用对象有差异。“年青”是指青少年,一般是一二十岁的人,范围小;“年轻”则相对于年长的人来说,20岁的人当然年轻,一个40岁的人,相对于60岁的人来说,还是年轻的,范围大。]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枪、款、人”战略思想
B.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
C.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由陈毅提出
D.陈毅提出了“枪、款、人”战略思想来壮大新四军
B [根据括号后面的句子“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可知,战略思想应是“人、枪、款”,排除A、D两项,根据后一句“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陈述主语“他”显然是指陈毅,B项陈述主语是陈毅,C项陈述主语是“战略思想”,根据前后陈述主语一致性原则,排除C。故选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
B.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不足。
C.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D.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D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战斗力,排除A、B两项。二是重复赘余。“缺乏”和“不足”重复,排除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善于总结成功经验,
①
。他说过:“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会是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总结教训不仅指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
②
。毛泽东重视经验,
③
,他认为经验主义同教条主义一样是有害的。为了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认真读书,把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更具条理性、综合性的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还在于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 ②还指总结别人甚至敌人失败的教训 ③但坚决反对经验主义
5.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句话。要求引用毛泽东的诗词。
诗词,如一束空谷幽兰,沁人心脾;诗词,如一声冲霄清吟,豪迈坦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的超然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词,如一派北国风光,分外妖娆;诗词,如一代风流人物,感情奔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6.晚会的组委会把湖南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的雕塑图作为舞台背景,请根据雕塑并结合你对毛泽东的了解,描写你心目中青年毛泽东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超过1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表达时,注意观察雕塑,加强描写;同时要联想学过的有关毛泽东的知识,如他曾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注意人称、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 (示例)你——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头发飘起,额头宽阔,眉头舒展,双目远眺,下颌微翘,面部轻松,表情从容。你的思绪在翻滚:你在思索如何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你在思忖“农村包围城市”的蓝图。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盏明亮的航灯!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九六五年五月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
B.“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的迫切心情。
C.“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只是表达了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
D.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C [一个“寻”字,不仅表达了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
8.这首词写景的特点很鲜明,试举例说明所写景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诗词写景语句特点的能力。首先要从词中准确找出写景的语句,结合词的感情基调去分析句子所写的景物,以及渲染的气氛,然后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营造了欢乐祥和、清幽活泼的氛围,而山的峭拔耸立,描绘出一种国画山水般的意境,表现了词人特别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这首词的主旨句。
B.“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几句倾注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的思想感情。
C.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秋冬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D.这首词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C [应为“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
10.下阕用“挥鞭”概括而鲜明地勾勒曹孟德的形象,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挥鞭”是一个动作,是曹操的动作,展现了一代英雄的英姿与抱负。所以答题时要抓住这一动作具体分析其蕴含的感情。
[答案]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1~12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1.下列对《忆秦娥·娄山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凄清的清晨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碎杂”,生动地刻画出急行军时的景象;“喇叭声咽”中“咽”的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D.“漫道”的意思是“莫道”,“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表现红军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
C [C项,“咽”的意思是低沉,渲染了战争场面的悲壮。]
12.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所渲染的气氛是否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能体现气氛的意象分析即可。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等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气氛,“灞陵伤别”“西风残照”等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答案] 不相同。第一首词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第二首词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重阳》中“采桑子”是曲牌名,“重阳”是题目,它是现代诗歌,也是新诗,因为它产生于“五四”以后。
B.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下阕中描写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A [A项,“采桑子”是词牌名,“重阳”是题目。是现代诗歌,但不是新诗,因为新诗在形式上是新的,而《采桑子·重阳》仍然是宋词的形式。]
14.下阕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在理解这两句词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如此表述的原因,分析出表述的合理性即可。
[答案] 不自相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3[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沁园春(qìn)
橘子洲(jú)
怅寥廓(chànɡ)(kuò)
挥斥方遒(qiú)
百舸争流(ɡě)
峥嵘(zhēnɡ)(rón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中
(2)空
(3)看
2.语境辨析法
(1)尽(jǐn)管他用尽(jìn)了全身的力气,也没能战胜这只凶恶的狼。
(2)当(dānɡ)“钱荒”来袭时,游离于金融监管系统之外的典当(dànɡ)行却“火”了一把。
(3)曾(zēnɡ)先生清楚地记得自己曾(cénɡ)经来过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4)金融地产能否(fǒu)咸鱼翻身,股指走势会不会否(pǐ)极泰来,人们拭目以待。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寥廓·辽阔
都有“广阔”“空旷”的意思。
“寥廓”侧重于指立体的范围,常用来形容天空等。
“辽阔”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常用来形容大地、海洋等。
(2)意气·义气
“意气”指①意志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性格,如意气相投。③主观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的感情,如“重义气”。
2.明确词义
(1)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峥嵘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采才华正盛。(2)词中指同学们意气奔放。(3)评论国家大事。(4)不寻常的日子。峥嵘,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5)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惆。恰同学少年,年富力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chóu)。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惆—稠 年富力强—风华正茂 遒(qiú) 候—侯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________________。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A [本句话由“看”字总领,据此可排除C、D两项。从写景的角度看,在视角上,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在逻辑上,是从点到面,由实到虚的,只有A项是按照这一顺序写的。]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正是这种自然天赐和历史文化的凝结,使橘子洲成为长沙的“瑰宝”,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语残缺。删除“由于”或“使”。
[资料链接]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势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情怀。
主要作品:文章《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诗词《沁园春·长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毛泽东时年32岁。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字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文本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任务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在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请用词中的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有“竞自由”的特点。
2.“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呢?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通过描绘湘江秋景,词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词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理解全词的关键句子,有关“怅”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不应该理解为“失意”,认为“怅”字表达了词人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惆怅感慨”。你是如何理解的?“怅”字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怅”字在本词中不能理解为“失意”,而是表达了词人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观点二)“怅”字在本词中应理解为“惆怅感慨”。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词人陷入了沉思,河山壮美,但革命的形势不容乐观。词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怅”字表现了词人的迷茫和担忧。
任务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上片中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的“湘江秋景图”的?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
写景语句
观察角度
写景分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景语句
观察角度
写景分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近景、动景
鹰击长空
仰视
高景、动景
鱼翔浅底
俯视
低景、动景
6.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本词上阕中,有些字锤炼得十分精彩,请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填写下面的表格。
相关语句
关键字
效果分析
万山红遍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红得广阔,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层、染
漫江碧透
漫、透
百舸争流
争
鹰击长空
击
鱼翔浅底
翔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关语句
关键字
效果分析
万山红遍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红得广阔,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层、染
层——林之密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江碧透
漫、透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
百舸争流
争
争——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鹰击长空
击
击——飞之矫健,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
鱼翔浅底
翔
翔——游之轻快,写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7.“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词中起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们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自然,衔接也非常巧妙。
8.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请你举出一些悲秋的诗句,然后思考一下,本词描写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学作品中的秋景很少有朝气昂扬的,像“秋风秋雨愁煞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等等,都有凄凉、萧条之意。而青年毛泽东眼中的秋,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给人以力量的美。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虽然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沉重的心情,但他笔下却没有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和伤感。这与“风急天高猿啸哀”“枯藤老树昏鸦”等在意境上是不同的。
9.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上阕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
(观点二)没有道理。诗词中的景皆为情而来,而不是自然实景的全版扫描,词人所写万山、层林、雄鹰、游鱼皆是作者所“看”,全都充满勃勃生机,给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足以表达作者此时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如果再加以听觉描写,会打乱景物的整体感,也因无法由“看”领起而导致思路凌乱。所以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观点三)没有道理。这首词不是没有写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如通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的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2.写法指导
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三注意”
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运用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于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更可景语、情语合二为一。
(3)可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运用
秋天悠扬而温怡,秋意漫洒苍穹,秋天有太多的物象与意象,一景一物,皆蕴透着浓郁的秋色秋香。请运用情景交融手法,写一段颂扬秋天的文字,抒发你对秋的赞美之情,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许多人认为秋天是凄凉的,但是故乡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是多彩的。它不像北方的秋天那样寒冷,那么快便进入了冬季。故乡的秋天是温暖的,刮着和煦的秋风,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脸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故乡的秋天是红色的。山坡上,枫叶正红,映在清澈的小溪上,使整个小溪染上了红色,微风吹拂,泛起阵阵涟漪。故乡的秋天是黄色的,阳光是浅黄的,树叶是深黄的,田野是金黄的。阳光下,秋叶顽皮地在树上荡秋千,而后像一只只长着金翅膀的蝴蝶,轻飘飘地扑向它的母亲——大地。满载着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向远方航行着。金色的谷穗沉甸甸的,在艳阳下泛着金光,随风舞动着,掀起层层金色的波浪。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毛泽东“独立寒秋”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动、活泼、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唱出了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同学少年”们有万丈豪情,他们有理想与抱负,他们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胆识与志气。在这里毛泽东唱出了一曲风华少年的赞歌、斗志昂扬的赞歌、立志拯救中国的赞歌。
【应用角度】 “青春”“责任”“志向”“高度”“意气”等。
2.素材应用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义项是“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由这一义项,很容易想到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名句。事实上,正是这“书生意气”,让他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他成为永垂史册的伟大领袖。
在棋盘上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地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个小人,很少有人一听到“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高唱便会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但“意气”二字所取的义项并不同:楚王是意气用事,汉王则是意气风发。
[积文化常识]
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书生:泛指读书人,古时候指封建社会的秀才,也比喻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践,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文中指青年学生。
2.粪土当年万户侯。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选自《论语·泰伯》)
[古文今译]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远大抱负,坚强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知行启迪] 士是儒家眼中理想人格的典型楷模与儒家社会理想的坚定执行者。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士人在生命深处无时无刻不在高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命赞歌。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高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自我警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的我们,也要培养这种坚忍不拔的人格毅力和不改其志的理性自觉,从而更好地继承并弘扬这种敢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1/12